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文随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文随笔.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y 3, 2015

Central Asia - Identities

Nov. 8, 2014 - May, 2015


Ever since the collapse of USSR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se countries found crises of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While all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laim they are secular countries, they all have revived their Islamic religion and encouraged repair, reconstruct, and build new, mosques, madras (monasteries), and mausoleums. Although many buildings look impressive, they are new. Some built with new tiles, some are painted; some are even covered with printed paper. The best places to see these reconstructed buildings are Bukhara, Samarkand, Khiva, and Tashkent, in Uzbekistan.

Each of the three countries I have visited has found a historical or legendary icon for itself. Uzbekistan has found Amir Temur (known as Tamerlane) as the national hero, and his statues are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y. Kazakhstan put up a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7th-6th century BCE – a man wearing attire decorated with gold pieces: Golden Man. This golden horse-rider and archer became the national icon. For Kyrgyzstan, there is still a dispute about the origin of a legendary hero Manas. But anyway, the country has decided to make him a hero for the nation. His statues are also found everywhere. Many places changed their names into Manas.

Amir Temur, claimed himself as the direct descendent of Genghis Khan, was the founder of Timurid dynasty, which conquered and controlled central and west Asia, southern Russia, and northern India in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He followed almost entirely the footsteps of Genghis Khan in cruelty, mercilessness, and military ambition. He was born in Shahrisabz, some 80 km away from Samarkand, and not far from Tashkent, and later based in Samarkand as his main capital city. He died in Otrar, a ruined town in today’s Kazakhstan not far from Uzbek border, but his body was brought back to Samarkand and buried there. His sarcophagus is made of black jade, they say from Mongolia, but I am afraid it is from Khotan where there is rich deposit. Ulug Beg, the grandson of Temur, a famous astronomer and ruler himself was buried side by side with Amir Temur. I visited his birthplace, dying place, and mausoleum, sensing big pride as well as propaganda in his name. In Tashkent, the capital city of Uzbekistan, there is a central park with his gigantic statue in the middle. There is also a national museum in his name on the side of the park.        

The Golden Man of Kazakhstan belonged to an ancient nomadic group called Schythians, later Sakea, who lived in the Great Steppe of Eurasia from Black Sea to Siberia. These people were known for their gold work. One of my purposes to go to Kazakhstan is to study these magnificent gold pieces, thousands of them. Their unique and intriguing designs tell us a lot about the culture. The gold works are fou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my surprise still,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Golden Man found. There are several of them! No wonder people are proud of him. In my preliminary studies I found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signs of these gold works with textile designs found far in the south crossing the Taklamakand desert in northwest of China; now I have seen more original pieces and found more evidences.

In Kyrgyzstan, one of the things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revive as a way of differentiating itself from USSR time is shocking to me: Bride Kidnapping! I met two Fulbright colleagues in Bishkek and Karakol, and both talked about the problem of such kidnapping. My tour guides (Russian ethnicity) also commented on it as a terrible backward practice. While this custom did have a long history, it was banned during USSR period. Now the rate had risen 50%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It seems the government intentionally encourages the practice.

The colleague in Karakol told me that just the day before we met, she had had to substitute for a few days for a lady colleague whose husband had suddenly died in jail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funeral with her. The woman, a college professor in English, had gotten bride-kidnapped some years ago, had agreed to marry the man, partially because of the family and social pressure and partially because it was cheaper and simpler for the wedding (!?). But recently the husband had had an affair with a married woman, and the woman’s husband probably had done something, and then the woman died. This English professor’s husband became a suspect and got arrested and beaten up. Then he died without a clear cause.

Kyrgyzstan and Uzbekistan have had a great tension for about a decade. Riots between Kyrgyz and Uzbek in the Osh region near Uzbekistan border in 1990 and 2010 affected the two nations’ relationship tremendously. When I was still in Uzbekistan traveling to Fergana valley, a fertile region bordering with Kyrgyzstan, on the highway, I was warned constantly by the local driver not to take pictures at the check points and get passport ready all the time. And there were indeed several check points with heavy army guards. At one such point, there is narrow valley where three countries meet: Uzbekistan, 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Interestingly, the three –stans I went, all still have strong Soviet remains, both mentally and materially. People still admired Stalin’s leadership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wo and commemorated the local soldiers died in the war. In many cities, the central public park is a memorial park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and dead soldiers with guns and aero planes displayed and monuments erected. Only in Kazakhstan, I saw an exhibition criticizing Stalin’s terrible execution of his own party members with a long list of intellectuals from the country. A daughter of a woman who had been put in a labor camp by Stalin was at the exhibition.        

I could not go to Turkmenistan although I was six kilometers away from its border in Uzbekistan. The visa to the country was difficult to get, even for Uzbeks. In fact, I learned later, that a Fulbright colleague who had been assigned to teach in Turkmenistan was replaced to a different country simply for the difficulties to obtain too many documents for a visa. A tour guide told me that Turkmenistan was very rich now. Housing, electricity, natural gas, water, transportation, etc. were all free for the citizens. Another tour guide told me that Turkmenistan had everything but freedom. Nobody in the country was allowed to move around freely, and definitely not to any foreign country. Foreign visitors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a blanket out of the country except as a present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I wanted to go to Turkmenistan because it had been known for its kilim textile weaving, so I do not understand why the country does not allow people to take its famous products out of the country. I only wonder what kind of national icon Turkmens established after their independence.     


Kazakhstan - Turkestan Shymkent

Oct. 26, 2014

Dear Colleagues:

Several days have passed since the last interruption. Now I am writing in a hotel in Shymkent, a third or fourth largest city in the country. It is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the climate is the same as most part of Uzbekistan. And in fact there are many Uzbeks live in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is only 2 and half hours to Tashkent, the capital of Uzbekistan.

Comparing to the northern steppe, the city of Turkestan (I was there yesterday) and Shymkent are much warmer and suitable for agriculture. Many sorts of crops and fruits grow here.

In Turkestan (Oct.25) yesterday, the weather was so warm and pleasant that the guide Maria (half Russian half Armenian) and I sat in a park for a long time talking about her family story. On her father’s side, her great grandfather was afraid of Bolshevik for he was a business owner (just a shoemaker!!) and escaped Armenia to the mountains of Kyrgyzst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ia’s mother is from a Russian family from Kazakhstan which moved from Russia to Kazakhstan during USSR time as being encouraged to move to build new cities in the “empty” place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my parents had. They were assigned to work in Xinjiang to help build New Socialist Xinjiang, far from their original home).

Modern Turkestan is built upon an ancient city that was an important trading post on the Silk Road. One can tell why it can be important especially after being to the north barren steppe. It is close to Sry Darya, the largest river in Central Asia, the climate, the soil, etc. all ideal for agriculture and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wn since Middle Ages is that an Islamic teacher and philosopher (Yasawi) lived and died here. The town and his tomb were destroyed by Chingiskhan, but later, Amir Temur ordered to rebuild his mausoleum.


Between Turkestan and Syhmkent, there is ruined town named Otrar.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Amir Temur died. 


Kazakhstan - Aktobe Atyrau

Oct. 22, 2014

Dear Colleagues:

I am on a train from Aktobe to a southwest city Atyrau where there is a village that played important role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The train will run for 16 and 1/2 hours so I can take some time to write.
I have been in the city of Aktobe since yesterday afternoon. Mr. Rakhym Beknazarov, a professor of Ethnography in the largest university in the region, gave me a drive through the city. 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is only 300,000. The professor invited me to his home, where he,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his parents live together. His mother and wife (a school teacher in German language) prepared their national food Beshparmak (meaning meat eaten with your fingers手抓肉). It was a mixture of beef and horse meat. Rakhym’s father used to be a vet doctor; he is retired on a pension of about $300 per month. Rakhym compared pension with Chinese in Xinjiang (northwest of China with a long border with Kazakhstan), where a pensionist (they used that funny word) could get $700 per month. Rakhym is a big fan of his president. He thinks that his president has a strategy of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like that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morning I was taken to a local museum where I found something unexpected: some gold pieces of Schythian-Saka time. It is good evidence that the Schythian-Sakae were active in this area around 8th-7th century BCE. The city is 90 km away from Russian border.

Kazakhs in the region are not nomadic anymore. They all settle in the cities and villages. The climate here is not good for agriculture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farms growing some grains. Fruits, nuts, grains, are mostly imported from southern region of the country or from abroad. There are farms of horses, cattle, and sheep. The region has rich resources of oil, gas, and chromium. People make livings by working for the oil/gas and rare minerals industries. The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the region is China. The Sino-Petroleum Company built the highest building in the city. There is even a Confucius Institute in the university. The second largest investor is Russia, of course. Korea and Japan are after.

I wanted to go to Caspian Sea from Atyrau city (only 20 km away), however, the road condition is very bad in this season; and also since it is on the border, any foreigner would be charged for $495 for a permit which must be applied at least a week in advance. So the trip to Caspian is cancelled!

Interrupted.


Atyrau (continued to write on Oct.26): Ural River dividing the city into Asia side and Europa side. I came back and forth several times within a day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It is a small city, but two “golden men” were found here; the guide in the local museum called these golden men Sarmatians as being different from Schythian-Sakae (must check with scholarly interpretation). A village called ????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10th century, later destroyed by Chingiskhan, rebuilt again, but eventually abandoned (because of the dry off the river?). It used to be a large kingdom in the region and an important stop for caravan merchants on the Silk Road. A Spanish traveler of the 15th century traveled here and wrote about the town.

Kazakhstan - Astana

Oct. 21, 2014 Clear but cold day (below freezing point)

Dear Colleagues:

I am waiting in an airport again, this time, Astana, the capital of Kazakhstan. In 1997, the first (and the only so far) president of the country after independence (1991) from USSR decided to move the capital from Almaty to Astana, a central north place in Kazakhstan, typical great steppe environment with vast flat grass land. For some reason, people (maybe just the president himself) did not want to have their city spread out on this empty land, instead, they built skyscrapers. So, Astana is a new city full of modern buildings. It must have been an ideal place for architects to fulfill their dreams. In fact, several internationally famous architects came to have designed buildings here, including British Norman Foster, Japanese Kisho Kurokawa, and Italian Manfredo Nicoletti.   

Here I truly had an adventure for I have not hired a tour guide, and the local hotel does not even have its own business card or a simple map to orient their customers. So every day I take two slips of paper with me when I go out: a slip with my destination name and address, and one with the hotel name and address. I showed the slip to people at bus stations to direct me. People are very friendly, hospitable, and helpful, although we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s languages. Russian is still a major language, but Kazakh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 now, and most people do speak Kazakh. My very few Uyghur vocabularies help a little. Uyghur, a Turkic language spoken in Xinjiang (Northwest of China), Uzbekistan (actually it is very close to Uzbek language), and Kazakhstan, shares a lot of vocabularies with other Turkic languages. I learned some words (I have regretted so much that I did not learn enough) in Xinjiang where I grew up. So at least, I can find right food for myself for a real meal. Over all, the food here is not as good as that in Uzbekistan. There are fewer varieties on the menus and fewer restaurants available. I have to take a bus for about 15 minutes to a restaurant for supper.
Compared to Uzbekistan, tourism has just started to develop. People here do not have the concept of tourism, and things are not convenient yet, except money exchange. You can change your USD in any bank or withdraw Tenge (Kazakhstan currency) from any ATM machine. ATMs are everywhere. It is pity that I just get familiar with the city and won’t get lost anymore, I am leaving.

Kazakhstan does not have many ancient ruins or old busy towns as Uzbekistan does. If one goes as tourist, one might not find many interesting places to go. But for me, I found what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In the National Museum, I found amazing artifacts right for my research project. Unfortunately at first that photography was not allowed even I offered to pay a fee. Eventually I had to ask Fulbright office in the US Embassy to get a special permission for me. So they wrote an official letter for me to take to the museum. That’s when the magic happened! I spent 5-6 hours there to photograph several thousand small golden pieces from 8th -4th century BCE time. These artifacts are exactly the stuff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to compare with a special group of textiles (the designs and iconography) I have been studying. That was the happiest day of this trip so far!

I was invited by the director of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in Astana to give a lectur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zakhstan. There I gave a presentation on my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artifacts discovered in Kazakhstan, and received unexpected enthusiastic responses. I was overwhelmed.




Monday, March 9, 2015

女性视角 – 中国新艺术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女艺术家在用较为自由的方式和风格表达自我方面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嬗变。随着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女艺术家们逐渐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观和妇女观。她们开始意识到作为女性的自我和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自我,并且开始从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视角尝试不同的新的表现方式。这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用她们各自独特的手法探索女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女人作为独立的个人,以及女人在对待日常生活和对人类和宇宙、现实和虚无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崔岫闻

这位艺术家代表性风格是用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作模特,表达各种的情感和思想。人们所熟悉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家手下变换了一付完全不同的面孔和情境。十三个人物由一个九岁中国女孩面孔表示,讲述着一个中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故事。这些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的集体理想。“红领巾”对小学和初中七岁至十二岁的孩子是一种荣誉,也是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的认同。它象征革命,流血,和牺牲;鼓励学生们踏着先烈的脚步前进。曾经也带过红领巾的艺术家,对红领巾和白衬衫的鲜明对比有着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艺术作品中不断使用这一特殊的记忆形象。她的画作跟《最后的晚餐》一样是关于信仰和高尚的牺牲精神的主题;不同的是,她的画里让一个年幼的小女孩(或者她的整个同龄群体?)、而不是成年的救世主,来承担所有的疑虑、痛苦、背叛,甚至历史本身的重荷。展出的这幅油画稿是艺术家一件大型的装置作品《三界》的一部分。整个作品由油画,摄影图片,和摄像影像组成。题目带有佛教或基督教“天上、人间、地域”的意味。

类似的一个女孩也出现在《真空》系列中。这组作品去掉了色彩,仅用黑白图片效果。这次女孩有了一个伴儿,一个跟她同样相貌、同样大小尺寸的玩偶。女孩身穿白衬衣或者白大衣,黑(蓝)短裙,但是玩偶却时常赤身裸体。两个女孩出现在室外场景中,往往是空旷的大雪天地。她们有时躺或跪在雪地上,有时站或坐在雪地里,有时把自己埋在雪里,但都相距很远;有时,真的女孩会把玩偶女孩从雪堆里拖出来,或抱着玩偶在大森林和空寂的郊外小路上行走。所有的图象都给人一种神秘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是现代社会精神空虚的反映?还是对所有人的存在主义的评判?这里,艺术家似乎在对人类和宇宙、现实和虚幻的关系作精神和哲学的思考。女孩的两个自我:真的和假的,真实地和不真实的,活的和死的,等等,似乎在强调佛教的世界观:世界是虚幻的;绝对的空才是终极真理。在美感方面,艺术家使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给作品增添了简洁抽象和“空”的感受。

林天苗

艺术家在中国和美国都生活过,她的作品综合了西方概念艺术的理念和自己生活中和纺织物打交道的经验。如她大多数作品所示,纺织用的丝线和棉线是她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展品中的三幅“自画像”来自她的系列作品《焦点》。艺术家把自己剃光头的黑白照片头像印在画布上,其中的一幅用普通平针的乱针脚绣满画面,焦距不是很清楚;还有一幅密密麻麻地缝满了线团,线团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大。第三幅是一张特别模糊、似乎由于年代久远而褪色的图像。这三张头像没有一张表明人物的性别,也没有表情。扎满线团的那张甚至掩盖了全部面部细节。她没有把这些头像称作“自画像”。看起来艺术家有意表现没有性别、身份模糊、隐藏自己面目的人,或者那些介于或混淆于“男人”和“女人”、“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人。那些线团可以看做一个人思想的千头万绪;也可以看做是长满肿瘤的脑袋破坏了人的思想。

《家庭肖像》是一组用棉线缠绕起来的相框,里面没有任何肖像。也许这幅作品是想表示已经褪了色的老旧的照片?或一帧失去的记忆?或一帧故意抹去的记忆以示和家庭关系的断绝?或怀念家乡的表达?那发旧的白色,看似落满灰尘的样子,和打包封存似的状态,都使这些相框看上去久远和无法使用。这里,观众可以尽情去想象的思考。

陶艾民

陶的影像作品《脉》讲述了一位世纪老妇人的故事。老人出生于1912年,逝世于进入百岁前的2011年。九岁起开始裹脚,十九岁结婚,二十二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八十多岁时失去老伴,老人王玉清度过了跟中国千千万万个勤俭耐劳、坚韧不拔、受磨难但同时也感到满足的普通妇女一样的生活。艺术家偶然租赁了老人的房屋住,观察到她漫长而又简单的生活,被此强烈地吸引,因而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老人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生活情景。那付堆满皱纹的面孔,蹒跚的脚步,缝纫时颤抖的双手,饭桌上热腾腾的饺子,斑驳脱落的墙纸,滴答作响的老钟,窗台上的小脚鞋,菜园里的萝卜,掉在树下的柿子,还有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些在艺术家眼里均成为生活的美和崇高的图像。艺术家用三个镜头同时投射在三面墙壁上,营造了强有力的震撼效果。

《女书–修辞》描绘了一种数百年前发明于湖南江永的女书文字(艺术家就出生于湖南)。女书通常是写成五字或七字一行的诗句,描画或刺绣在手帕上;内容大多表述女人们的爱情和生活,一般只流传于女人之间。艺术家使用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中国甲骨文字体(有人认为女书起源于甲骨文)的书法,并模仿在手帕上刺绣文字的情况,把一些完整的诗书写在民间妇女自织的、蒸笼里用的粗布上,由此把普通妇女的世俗生活和她们对精神生活及思想的追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出的几幅作品中也有随意的文字组合。

黄莺

黄莺的数码影像制作以她自己的身体为主要载体来表现各种理念。系列作品《嬗》用女人体和巨大的蜻蜓相互重合和替代,表达一种生命形状向另外一种形状的嬗变,或者两个不同的生命形式同时在向一个新的生命形式转化。生命的嬗变和循环往复主题在艺术中并非少见;中国的史前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把玉雕的蝉放入死者的口中表明希望再生的愿望。但是艺术家在这里把这一观念表达得更为现代和复杂,甚至带有卡夫卡式的荒谬。《嬗》No.5 表现了一个女人头像,大张着嘴巴,舌头伸出很长;其鼻子和嘴巴被一只大蜻蜓的上半身覆盖,蜻蜓的长尾巴与人的舌头重合,并使其延长很多。这里,观者基本上看不到对生命再生的祈望,却是一种对嬗变现状的厌恶和一种奇怪的对性的渴望。《嬗》No.13 描绘了一个性感美丽的女人体,伸展着多只胳膊和多条腿,一只巨大的蜻蜓占据了头脸和脖子,男性生殖器般的长身子纵穿女人体。这幅图像包含了性感,性,和人向昆虫、昆虫向人,以及人的“自我”向异己的“他人”的嬗变。


这个蜻蜓女人偶尔也出现在冰冷神秘的景色中。《仙镜》No.10表现的就是这种状况,同时天上还飘落着一个女人体,地下一座小桥栏杆上爬着另一个女人体,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境界。这组作品选用了较宏观的主题:人类和环境,现实和超现实的关系。它们几乎都是一些孤独的裸体女人出现在寒冷孤寂的环境中,到处是冰雪和冰水。在No.7里,在一个巨大的冰洋上,漂浮着大片的浮冰和毁坏的船只或房屋残片;一个女人正在冰水里挣扎;一个已经钻出残骸爬上大片浮冰;还有一个安全地躺在浮冰或陆地的正中一座房屋里。这幅画面令人想起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但却有着非常不同的内涵。这是一个有关女人在毁灭性灾难环境中生存的故事,而不是哪位救世主拯救行为;不过仍然让人想到“宇宙之初”的情景。同样孤独的裸体女人也出现在长城上;她们从砖墙里和砖地上显现出来,身上印着砖墙的痕迹,就像一群钻出墙缝的幽灵。长城,中国坚强堡垒和男人权利的象征,上面爬着一群裸体女人,这幅图景突出了几组对立面:男人和女人,强硬的堡垒和柔软的人体,文化的建造和人的自然属性,等等,但似乎有了和性别两元论相反的涵义。把女人体放在文化和历史这样的大背景中,艺术家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

(2013.2.13)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Paul Foreman

>>
On this last day of the Maya Long Count cycle 13.0.0.0.0., our calendar of December 21, 2012, I am indeed loosing a precious friend and family member, Paul Foreman.

Paul is a poet, writer, idealist, intelligent and knowledgeable intellect, optimistic and nice person, and a good friend of my family.

We came to know him through his wife Foster who first became my close friend with common love of art. I remember when we first visited their home for our first Thanksgiving in Texas, Paul recited several poems by Li Bo and Du Fu, and also talked about Mao Zedong’s poems “Snow” (沁园春•雪) and “Kunlun” (念奴娇•昆仑), which he did not remember the whole but some good lines. We were very impressed by his memory and understanding.

Paul and Foster both went to UC-Berkeley in the 1960s studying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 While Foster focused on Asian art, Paul wrote beautiful poems about China, and they were introduced to each other by a common Chinese friend. Paul loves mountains a lot and knows a great deal of prospecting. He liked to show us his collected rocks containing rare metals, and dreamed someday he could sell to a mining company so he could travel to China.

Before we left Texas, after spending many Thanksgivings with the couple, we asked Paul and Foster to introduce our daughter Shasha to Christianity through their church. So they arranged an Introduction to God with their minister for us in their church. The church does not believe baptizing a baby into a religion, but will introduce a baby to God, or to make a connection, so when the child grows up, she or he will make her/his own decision. At the event, Paul held Shasha, we all listened to the minister’s beautiful wishes for Shasha. Ever since the introduction, we became family.

Paul once wrote a poem to a friend of his, but I think it is just perfect for himself.

Poem for a Mountain Man
    (for Frank Waters)

It is not I
But the mountain
in me that lifts
me to these heights.

I, I must go down;
mountain will stay.

I wish he is not suffering from pain now. May his optimistic spirit stay as strong as his beloved mountains.

P.S.
Paul passed away in the evening of Dec. 21, 2012. May his spirit and goodness stay with us.





Thursday, December 13, 2012

“世界末日” 和玛雅文明

...
掐指一算,离冬至就十几天了。好莱坞大片《2012》所渲染的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就快到了。认识不认识的,从搞学术的到做“预测学”的,总有人在问:是真是假?似乎不弄清楚就糊里糊涂地一命呜呼有点冤枉。我只能说:等着瞧呗,不就十几天了吗?不过为了让真关心的人能够安安稳稳地渡过这几天,我也不妨在这里聊几句。
什么是玛雅文明?

坊间对玛雅文明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它象古埃及文明一样,早就衰亡得烟消云散了。实际上,玛雅人和玛雅文化自出现到现在一直都存活着,现在仍然有八百万玛雅人生活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等国。作为文化,它的三十多种语言仍在使用,民间宗教信仰和礼仪仍在实行。只不过也象其它一些古老文明一样,玛雅文明的辉煌期早已过去。简单地说,玛雅文明是一个位于中美洲、形成于公元前5至4世纪、衰落于公元13世纪、由说玛雅语的玛雅人组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实体。玛雅人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就用自己的文字在建筑物的墙壁、纪念石碑、陶器和书本上记录自己的历史、宗教、祭祀、神话、天文历法、和农耕技术等等。玛雅人的数学、天文学非常发达。他们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简单的数字系统,即一共只有三个符号重复使用,而且很早就使用了零的符号。他们在公元前几世纪就已经记录和使用两种不同的历法,一种以13和20两个数列并行循环形成260天周期的祭祀历,和365天周期的太阳历。公元七、八世纪时,玛雅人已经算出精确的月亮和金星的周期,而且还把太阳、月亮、金星的周期综合在一起算出它们的公倍数(公转数),甚至有了对土星和火星的观察记录。公元600年至900年鼎盛时期,玛雅上百个邦国遍布现今的危地马拉,伯利兹,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国;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和雕梁刻柱的王宫,很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玛雅文明的社会管理及政治体制是城邦独立的国王独裁世袭制。除了经常性的一些大邦国之间的战争和短期的兼并外,大多数邦国都是各自为政,从来未有过大一统的 “玛雅帝国”。

玛雅“世界末日”的预言是怎么回事?

2012年12月23日,或者按照现下流行的说法,12月21日,是玛雅多种历法中一个被称为“长数历”中一个循环期的结束。这个“长数历”以太阳历中的360天为一个小周期,把它等分成18个20天,相当于我们说的一年有18个月,一个月有20天,一年共有360天。这个年(称作“桐”)再以20倍的周期循环,得到一个更大的周期;然后再以20倍的循环上升累积,无穷循环,得到无数的大小周期。这些周期从小到大被称为“桐”,“卡桐”,“巴卡桐”等等。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在“长数历”中记载为13.0.0.0.0,表明在目前的循环周期中已经过去了20个桐,20x20个卡桐,达到了13个巴卡桐(相当于太阳年的五千年左右)。到了公历2012年12月21日那天,这个周期就完成,接着进入更高的循环。象“千年纪”或“六十甲子”一样,“长数历”是不断循环和累积的;一个循环的结束并不表示历法的终结或者“世界的末日”。玛雅人也并没有预言过这个周期的结束就必然有什么毁灭性的大灾难。玛雅纪念碑里实际记录过2012年之后的公元4772年10月15日,也就是他们的长数历法里的1.0.0.0.0.0,期待着到那天要好好庆祝新周期的开始。记载2012年12月23日(或21日)的实例有若干个,包括今年6月底美国科学杂志刚公布的2010年在危地马拉的拉克洛纳(La Corona)发现的一组石刻板。这组石板保留了264个玛雅方块字,记录了一位于公元696年来当地访问的喀拉喀姆王国名叫郁克侬•依恰克•喀克的国王,现代玛雅学者给他外号“美洲豹爪”。这位玛雅国王称自己为“十三卡桐王”,也就是说他亲历了第十三个“卡桐”周期的完成,在玛雅长数历上记为13.0.0.0,相当于公元692年。同时,他还把自己的统治时间同一个更大的十三周期联系起来,即13.0.0.0.0,念作“十三巴卡桐”,也就是今年,2012年12月21日,明确表明他的统治是长久而稳固的。在所有现存的记录中,没有一个例子表示“十三巴卡桐”的结束、或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就是玛雅文明或者世界的最后一天。所以,大家伙也不必紧张,该干啥就干啥。

玛雅人信仰什么?

玛雅宗教总的来说属于多神教和萨满信仰以及祖先崇拜。诸神中包括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雷雨神,玉米神,祖先神,战神,鬼神,和许多叫不上名的神袛。其中玉米神比较重要;它既是天、地、人的创始神,又是掌管农业的神。玛雅统治者喜欢用玉米神和祖先神作头衔,标榜自己和这些神袛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神性。玛雅人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特别是人和动物的灵魂;他们认为人是有另一个自我的,这个自我由一个动物代表,类似于中国人的动物属相;但是玛雅的动物自我是一个实体,被认为是确实存在的。萨满巫师的工作就是沟通这些神灵,避邪消灾。他们会装扮成某种动物、在迷昏状态下做一些舞蹈动作,很像中国民间的跳大神。在古典盛期,巫师的职责包括计算、校正和查阅历法,根据历法所排列的祭祀项目指导并执行各种祭祀礼仪,根据天象和五大行星周期历法占卜、预言、和治病等。当时有两种比较重大和独特的祭祀礼仪,一个是刺血祭祀,另一个是打球祭祀。前者主要是王公贵族之间为祭神祖而刺破舌尖和生殖器放血并导致迷昏状态;后者则是以打球比赛的方式祭杀活人,或者是砍头,或者是掏心;牺牲者是球赛的输方。西方人统治后,大部分玛雅人都被迫放弃传统信仰而皈依天主教,但是民间的萨满活动一直在秘密地进行着;有些以伪装的形式混入天主教,有些则以治病救人的形式存在。现在这些活动都已经公开了;球赛也变成赌博和娱乐活动。萨满巫师非常受人尊敬。现代危地马拉山区里的一些玛雅部族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病人时,都要请萨满巫师在山野里设祭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我就在危地马拉的一个山区目睹过一位萨满为一家人中一个有病的孩子做的萨满仪式。我的老师,著名的玛雅学专家琳达•席勒,在患癌症去世前要求死后由玛雅萨满巫师为她执行萨满葬礼,并且埋葬在危地马拉的玛雅土地上,表达了一个外人对自己所研究、所热爱的文化的尊重和信任。
玛雅文明衰亡的原因

关于玛雅文明衰落的解释有很多,包括自然灾害和战争,甚至外星人入侵。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主要还是长时期的干旱、气候引起的环境变化,和邦国之间的战争以及统治阶级间的权利斗争引起的内耗等原因所致,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突然事件所致。美国地理生物生态学家Jared Diamond在其获1997年Pulitzer奖并排行美国最畅销书的《枪炮、细菌、和钢铁》 中,以及2005年又出版的《崩溃》中都专门谈到了玛雅文明的衰亡问题,尤其是在《崩溃》中列专章分析了古典玛雅文明的崩溃原因。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为破坏或者说无计划使用有限资源所引起的生态失衡。他总结出五条线索(注:玛雅考古学家和学者们对此争议较大,并不完全认同Diamond的解释):第一,人口增长超出所能获得的足够的自然资源。第二,大面积砍伐树林和山坡地的(酸、碱)侵蚀引起的干旱、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进而导致可耕地的减少和过分使用而减少产量。第三,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引起战争。第四,统治者没有长远的治理计划,只是热衷于眼前的荣华富贵、滥用现有的食物和其他资源。第五,各邦国的统治者不是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相互间加倍地掠夺财富、增建王宫庙塔,用一种浮夸的繁荣假象来掩盖已经出现的致命问题和真正的威胁。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便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崩溃和衰亡。

研究玛雅文化的意义

除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历史学研究本身的价值,研究玛雅文明有两个现实意义:一是现代人类学或民族学的的需要;二是历史的前车之鉴。比如第二点,一个兴盛了近1500年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说衰落就衰落了,这里面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在世界历史上,为什么有的古代文明就成活了下来,有些就衰亡了?按照Diamond所分析的情况,玛雅文明其实是可以避免全面崩溃的。当时的统治者如果眼光长远一些、做事务实一些,及时发现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象它这样一个有深厚根底的文明应该是还可以支撑下去的。我们当今的世界现在就面临着和古典玛雅人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人口和资源的分配与争夺,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滥伐森林,围堵河流,过度的物质消费,等等,等等。我们的决策者们如何去明智地做决策和解决问题?如果不明智的话,我们就真有可能迎来一个“世界的末日”。






Sunday, December 2, 2012

飓风随想和《源泉》

...
超级飓风Sandy瞬间就刮断了现代文明。没有了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女儿说“我们生活在中世纪了!”先生也调侃“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正在写一篇有关玛雅人是否预言过“世界末日”文章的我,在狂风怒吼山摇地动的时刻,也不由自主地嘀咕:莫非真是世界末日来临了?

玛雅创世神话中说世界被创造过四次。前三次造的人都非常愚蠢而且不敬神祇,神便以洪水毁灭之。第四次造的人非常崇敬自己的造物主,时常要向神供奉,以表示对造物主的感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纪。根据前三次的经验,我们现在的人类如果不敬神祇,尽做愚蠢的事,结果也会遭到类似的惩罚。审视一下我们人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所作所为:欧美经济萧条,北非政治动乱,中东战争一触即发,阿富汗战事仍在继续,印度人口无限膨胀,中国的大工地加倍加速地污染环境,等等,等等,真的表现不怎么的。老天会来惩罚我们人类吗?这不好莱坞已经接二连三地推出《启示》、《2012》和《世界末日》等大片了吗?看看眼前气势汹汹的Sandy,着实一副不毁灭地球及人类誓不罢休的架势。

不过,这十二月二十一日还没有到。且不说玛雅神话及其历法根本没有“预言”这一天将是世界的末日,这全美国人民还正翘首以待总统大选的结果,这全中国人民也在敬等新的总书记和新的国家领导人的接任呢!如此重大的事情,两国人民怎么会允许世界的末日来临?

不管怎么说,飓风到达我们上空的第一件事就是断了我们的电。接着就是大树和高压线杆倒塌,道路被堵塞,学校停课,公司停工,加油站发生油荒,加油要排几里长的队,还要按车的单双号供油,等等,等等。 整整十天。

百无聊赖之际,女儿自动坐在了钢琴前,弹了很多练习曲,包括已经非常生疏了的 “For Elise”。这让我多少有点感动。自从上了高中,几年中她几乎连钢琴都没摸过。我们大气不敢出地任凭她弹个够,然后又讨好似地求她弹几曲我们可以唱的中外民歌。唱了“Edelweiss”,唱了“Long Long Ago”,又唱了“十八里铺”“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家人围坐一起边弹边唱,其乐融融。 我突然想,要是永远不来电就好了。就这样,点着蜡烛,一家人在一起打打扑克,弹弹琴,唱唱歌;天亮时一块儿出去走走路,各自再看看书,多好!现代科技割裂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破坏了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一家人轻轻松松坐在一起聊天的事情也竟然是求之不得了。

但是说来也奇怪,连着几天没有电、不上班,那就利用这个时间写文章吧,可是绝了:没有了电脑,居然连思维也没有了,象是条件反射。拿着笔,对着一张白纸,脑子空空如也。一两个小时过去,还是一个字憋不出来。我不得不放弃努力。我们已经完全被电子时代牵着鼻子走了。象我这样一个连手机都不用的人都离不开电脑了,女儿一代不是离了电这个、电那个的就活不成了?所以悲哀呀,现在居然要靠天灾来调剂生活了。

写不出东西就读书吧。

一本《源泉》(The Fountainhead)已经在床头摆了两三个月,总也看不进去,感觉它象王母娘娘的裹脚布。其实这期间已经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七卷本的Harry Potter。现在应该可以静下心来读读这本“又臭又长”的《源泉》了。

想看这部小说的起因是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Paul Ryan特别推崇它。据他自己说,凡是新到他那里上班的工作人员,都会收到一本他赠送的《源泉》。我对此感到好奇:一本小说如何影响年轻共和党人的思想?其次,这部书的作家是位女性。自从读过女作家Doris Lessing的《金色笔记本》以后,发现这位女作家对知识女性从思想到情感到生活方式和行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表现力,便开始对女作家特别感兴趣起来(J. K. Rowling 除外。喜欢她的Harry Potter是喜欢那些充满想象的故事,而不是因为故事是女作家写的。她的新书The Casual Vacancy也许会另当别论。还没看。)所以,当从那位副总统候选人那里听到Ayn Rand 的名字和作品时,就决定要找来看看。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有关建筑师和建筑艺术的,多少有些美国有名的建筑家Frank Lloyd Wright的影子,这也许是我最大的兴趣所在,想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艺术家来说事儿的。所以,这部《源泉》就摆在了床头。

说《源泉》象王母娘娘的那啥啥啥,是有点对作者失敬了。实际上看完之后还是挺崇敬她的思想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能够把五个主要人物一环扣一环地连在一起,并且把他们所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紧紧地扣在她要阐明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有创造性的个人和趋附于庸俗大众价值观的“二手汉”等的思想理论上,的确不简单。但话还是要说回来,用小说的形式来大篇地阐述哲学,这小说便变得不伦不类了。本来可以是篇好看的故事:有充满个性的建筑艺术家,有美女,有性,有三角甚至多角恋爱,有冲突,有高潮,还有极具戏剧性的大结局,而且品味也很高;可遗憾的是,作者给予抽象理念讨论的篇幅太大(实际上在拍成电影以后,内容只保留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反倒比书要好看了。),难怪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不进去,实在是太冗长了。

故事用Rand自己的解释很简单:这是一个有关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在一个腐败的社会中生存的故事。这个“有道德的人”是一名自信、有个性、有建筑设计天赋、但为建筑学院所不能容纳、最终被除名的大学三年级学生Roark。被开除后,他自谋生路,给别的建筑师当绘图员,在建筑工地当监工;自己也开过设计所,建造过几栋规模不大的建筑。但是由于他一味坚持自己的设计,而不愿屈服大众的世俗审美观,特别是不能容忍集体商讨妥协下的设计方案,更不愿趋炎附势、为了有钱的雇主而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结果失去很多机会,近于失业,甚至沦落到采石场做采石工。他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比较超前、讲求简单实用、摆脱古典装饰、具有现代美感的式样。建筑设计界的专家们认为他是异端,批评界为了某种利益而故意跟他作对,大众则是人云亦云。只有个别有独立见解的人能够接受他的设计,其中包括一个既聪明又漂亮又有钱又爱他的知识女性。但是这几个人既无力量扭转社会的偏见,也不愿压抑他的艺术天赋及个人主义,更不愿眼睁睁看着他碰个头破血流,只好任其自然,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故意造舆论批评他,让他对社会死心。

同时,他读书时房东的儿子、高他两级的建筑学院高材生Keating以获得学校最高荣誉的殊荣毕业,并立刻被最大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任聘。此人相貌俊俏,性格八面玲珑,进入社会后以其投机取巧的本事,甚至讹诈欺骗的手段,很快成为建筑界的明星,继而又成为所在大公司的合法继承人。他有钱、有地位、娶了老板的漂亮女儿Dominique,要什么有什么,但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设计思想和主张,更缺少艺术想象力。为了虚荣,他求Roark匿名为他做设计;为了得到公司的稳固位置,他抛弃心爱的女人、和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为了守住已有的名誉,他不惜背叛帮助他的人。他是个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我,一辈子都生活在别人的价值评判中的人,如同“二手货”(“Second-hander”)。他所代表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像是“二手货”,只知道抄袭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式样,或者拼凑历代不同的式样,既没有新颖的美学观点,也跟不上现代科技和材料的发展变化;然而这些人却垄断着整个建筑设计行业。

如果说Keating这样的设计师们只是被动的“二手汉”,著名的艺术史家、建筑评论家Toohey则是这个腐败社会中玩弄权术的代表。这个恶魔似的评论家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大公无私的理想主义者,借助艺术评论的讲坛,吹捧炒作那些庸俗的诗人和毫无艺术想象力的平庸艺术家,打击诋毁Roark这样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热衷于玩弄手中权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妙笔生花”的文字,想让谁成名就成名,想把谁搞臭就搞臭,以此掌握艺术家艺术生命的生杀大权。他想毁掉Roark完全不是因为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发现这个个性十足的艺术家及其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正在步步威胁着他所鼓吹的能够讨好平庸大众的“集体主义”思想,而他自己正是靠着这些大众的无知和平庸屡屡获得成功的。

Dominique是全书中唯一女主角。年轻,漂亮,聪明,能干,有思想,有独立见解。但也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物。她和Roark一见钟情,却完全出于生物的吸引力。Roark身上的男人味挑起了她作为女人的需求和满足。在后来的相互了解中,他们发现了各自在个性和思想方面的共同处,从而成为精神上的挚友和爱人。虽然她深爱着他,却做出了和一个她根本看不起的男人结婚的决定。她这样做的目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在看到Roark被社会毁灭前先把自己毁灭了。为了不断毁灭自己,她又作为丈夫的商业交易的交换条件把自己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一个靠个人奋斗成功的报业大亨。这个人却真心爱上了她,同时还跟她真正的爱人Roark成了莫逆之交。在最后的博弈中,报业大亨也不幸为大众所左右,放弃个人的追求,成为“二手汉”。Dominique回到Roark身边。

故事最后是以一场官司来结束的。Roark因蓄意炸毁一栋快要完成的大楼被逮捕并被提交法庭。案件的起因是:Keating请求Roark为他做一个大建筑的设计但不署名;Roark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任何人不能改动他的设计。可是后来为了拿到工程设计项目,Keating听任其他人把设计改得面目全非。当Roark发现后,工程已经快完成。为了捍卫自己设计思想的完整,为了捍卫创造者的独立精神,Roark炸掉了这座即将完工的建筑。他在为自己辩护时强调:作为创造者,他是有权利撤回或销毁自己的作品的。

至此,读者已经完全看明白:Roark是个坚持自我、誓死不与庸俗大众同流合污的英雄,是有德性的人;而Keating,Toohey之流信奉和追随“集体主义”、事事取悦于大众、为别人而活着的人都是社会的腐败分子,是恶魔。

我就在想了:作为小说家,拿艺术家说个性,是再合适不过了。艺术要的就是个性。拿有个性的艺术家反对利他主义,似乎不妥当。不是所有个性强的艺术家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拿平庸、没有主见的艺术家说生活在别人眼睛里的“二手汉”们,也挺合适。很多艺术家就是靠取悦于雇主和观众的庸俗口味而立身的;而且世界上很多人都是为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活着的。拿艺术史家说理想主义也还对口,我所知道和喜欢的艺术史家多数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让艺术史家玩弄权术、代表集体主义,为了“集体”的利益使用无耻的手段,就很别扭、很不真实了。她是不是把知识分子和政治投机分子、把集体主义和集权主义混为一谈了?

那么,Rand所深恶痛绝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到底是什么? 在她看来,所有形式的社会大众组织和理念都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共产党,纳粹,工会,教会,董事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宗教,等等;它们的特征都是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大公无私,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这些正是压抑个性自由、反对独立创造精神的恶魔。

这里问题就来了。民主制度就是“集体主义”;宗教就是“集体主义”;党派就是“集体主义”。Ryan和共和党如何对待这些问题?难怪后来这位年轻的共和党人不敢再提Rand的理论了。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他还算聪明,及时刹车。

小说终于进入最后的审判阶段。这已经是“黑暗的中世纪”的第八天。碰巧也是总统大选决定胜负的日子。先生买回了一台家用发电机(在此之前一直脱销)。总算可以看电视了。我一边读着Roark长达八页纸的辩护词,一边盯着电视数选票。

陪审团在听完Roark的长篇自我辩护词后宣判他无罪。个人英雄主义最终获得胜利!

这时电视里也显示了Obama赢得俄亥俄州,取得306选举团票。民主胜利!大众胜利!

对这一现实结果,Rand一定会说:这正是我深恶痛绝的乌合之众的集体主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许是对的。Rand所提倡的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反映了真实的美国精神。经历过社会主义苏联的她对这一点看得比别人更清楚:美国崇尚个人奋斗和创造开拓精神,崇尚挑战权威的个人主义;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带来了美国的繁荣。遗憾的是,她没有看到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国家的繁荣是建立在民主制度上的。她在颂扬个人主义的同时把所有集体主义的(包括民主的和宗教的)行为都恶魔化,最终把自己推向极端主义的死胡同。

Friday, November 30, 2012

上当受骗记

(七月九日)故事就发生在几天前。流水账般写来,只凭记忆描述。即使想夸张虚构,恐怕这辈子也没本事想象出如下戏剧性情节来。

2012年7月5日星期四晚12点

下午4点接到一个自动录音电话,通知说我家有一封挂号信,没有送到。如果重复听就按某某键,询问按某某键,等等。我没听完就按了一个键,想再听一遍,但是有人接了电话,所以就跟接话的女士问询挂号信的情况。她问我要身份证号,我反问她是哪里,因为听她口音不是新疆当地人,很像是福建或台湾人。我又问她要工作号,她说她姓杨,是天山区邮政总局,让我打那里的电话就行。我跟她说不能通过电话给她身份证号,我自己去邮局取信。她说我如果不告诉她身份证号,她就不能告诉我信件是在哪个分局。争执了一会儿,因我认定信是寄给我父亲的,所以给了她我父亲的身份证号。杨小姐这才说明信件是由武汉市公安局发出的,并且已经退回,并主动为我免费接通武汉市公安局问询。接电话的警官自我介绍名叫李钢,警号127237。我说想询问一封发自武汉市公安局的挂号信,他说帮我查一下,没一会儿(1-2分钟)便查到了。他说信是发给我的,而不是发给我父亲的,并问我知不知道信的内容,我说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武汉公安局会给我发信。他给我一个027-114的电话,也就是武汉地区查号台的号码,让我通过查号台查到武汉市公安局的电话,以确定他的确是公安局警官。我按照这个号码问到了武汉市公安局的电话:85874400,区号为027。李警官随后马上打过来问我确认了没有,我说确认了。他这时告诉我信的内容是讲述今年4月18号公安局发现有个嫌疑犯在慌忙逃跑之际丢下一个钱包,其中有两张光大银行卡,用的是我的姓名。李警官然后问我4月18号那天我去没去武汉,我说我从来没有去过武汉,我4月18号还在美国;又问我在光大银行有没有开过账户,我说我在国内任何银行都没有账户。李警官又问我的身份证号码,我给了他我的美国护照号码;他又问我有没有绿卡,我解释说绿卡只是常驻居民,有了护照就是公民,绿卡就作废了。然后李警官说帮我查查这个案子的情况。
几分钟之后,整个事情发生了巨大地戏剧性变化。(写到这再也写不下去,头痛得厉害,让我再重新回忆这一天的事情无论如何做不到了。以下是第二天补上的。)李警官突然声色俱厉地:XX,你现在是一起重大贩毒走私案的主要嫌疑犯,我们已经抓到一个叫张成军(我当时没记住这个人的名字,是后来确认的)的人,他已经招认你是同伙,并且是由你在建设银行的账户向国外转移赃款。你在建设银行的赃款有268万,已经转移到加拿大和台湾36万,但在中途被截获。现在有17名受害者状告你退回赃款。你要老实说,你认不认识张成军,你到武汉市干什么;你要据实回答,否则后果将是十几年的监狱甚至到死刑。晴天霹雳!我一下就被打蒙了。我说我既没去过武汉,也没有在国内开过任何银行账户,这完全是冤枉、诬陷;你们可以去查!他说,我们会查清楚的。但是你自己要想清楚,如果到时候查出来,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我说你们就是判我一千年刑、枪毙我,我也是这句话,这件事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张什么人。我们的对话记不清进行了多长时间,然后李警官说要进行笔录,让我一切如实说来(我被气昏了头,已经记不清笔录是在他审讯式的问话之前开始的,还是现在)。他问了我的身份,包括护照号码,经济状况,主要是银行账户和可以马上动用的现款金额数。我说我在中国没有银行账户,在美国有两个,都在Bank of America,即美国银行;一个是我和我丈夫共有的,可以随时动用的大约有X至X万美元(我同时解释,我家里的这些事完全是我先生操持,我不是很清楚具体的数);还有一个是在我自己的名下,可以动用的大约是X万元左右(具体数我也不清楚)。

笔录做完后,李警官说要看看刑警队(还是检察长?)对此案的处理。很快,他告诉我,上面刚刚做了两个决定,一,今天下午六点整对XX(就是我)实行拘捕;二,冻结XX所有银行账户。我当时看了一下表,已经差五分五点整。我说还有一个小时,你们怎么拘留我?你们在武汉,我在乌鲁木齐呀。再说,我在中国没有银行账户,你们冻结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你的案情很严重,但是你如果想证明你的清白,我可以给你提个建议,你可以请求孙检察官准许你做一个资金公证清查账目申请。孙检察官是中央在武汉的最高检察官,直接受胡锦涛主席领导。他如果同意替你申请,就是要冒很大风险为你担保。你一定要对他很有礼貌。李警官然后接通孙检察官的电话。孙听完我自报姓名和提出要求后,非常不耐烦,说:XX,你涉嫌的案子非常重大,已经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我不能为你担保。我很忙,你准备好两套换洗衣服,不带拉链的,随时准备跟我们走。我极力想解释,但是电话已经转回李警官那里。李问我是不是得罪了孙检察官,我说没有,我只是按照你说的话请求他准许我做资金公证清查账目申请,他拒绝了。李说,这样吧,我看你是大学教授,收入也是正当渠道,我再替你向孙检察长请求一下,但是他同意不同意我就不敢保证了。然后李和孙又通了电话,李说:XX历史背景简单,收入有正常渠道,而且是主动报案,请求检察官同意让她做资金公证清查账目申请(李和孙的通话我都能听得见)。孙表示要再跟我说话。接通电话后,孙说由于我是主动报案,可以替我申请资金公证;在清查的2至48个小时内,他可以延缓拘捕时间,到明天12点为限。然后告诉我从现在开始我就直接跟他保持联系,并给我他的电话15021635948,说我可以称呼他孙检或孙荣真(?孙银真?),如果有第三者在场,就称他孙老师。他让我晚上7点半给他去电话以保证我在家中,并要我保证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家人。他8点要开一个会议,汇报我的情况,然后会给我来电话,告诉我应该具体怎么做。挂电话时是6点整。过了几分钟,李警官又打来电话说孙检让他转告我,我家里座机和手机已经全部由国家安全局监控,让我不要往外拨打电话。打入的电话我可以正常接,但不能暴露任何一点我们谈话的内容,因为这个案件牵扯到200多人,很多还是银行职员,高至银行副局长;如果我给第三个人暴露了情况,案件中途断掉,我将要被判三年刑;而且这个案件已经受到中央高度重视,现在破案过程完全是绝密的。

7点半时我给孙打了一个电话,告知我在家中。9点至10点之间孙打来电话告诉我明天早上9点半时给他去电话,他会具体告诉我如何去做。之后,我一直在琢磨我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人盗去做违法活动的。想来想去觉得是去年我母亲在给我女儿开银行账号时(母亲坚持要把留给外孙女的压岁钱给她专门开一个账户),我作为女儿的代理人(开户人如果不满18岁需要代理人)曾经填写了我的护照号以及乌鲁木齐家的地址。为了澄清情况,我找出了女儿的账户申请表,并主动给孙去电话(大约晚上11点),讲述了这个情况,并且告诉他账户是在工商银行,有两笔存款收条,共一万多元。孙问我有没有存折或者银行卡,我说找不见。他又问知不知道如何存取现金,我说也不知道。然后我又主动告诉他我父母在好几家银行都有账户,会不会是人家掌握了他们在这些银行的情况。这时孙检察官说,你父母虽然和这个案件没有直接关系,但因为和你是直系亲属,也有可能会清查。然后他让我把所有的存折存单一一报给他,包括哪家银行,存款数目,但是没有问我银行账号。

我一夜没有睡好。头痛得几乎要爆炸。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也不敢给家里其他人打电话,怕把他们也牵连进去。想给老公发email,更怕也被监控,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想到我第二天一早要出门办公证,家里老父亲一个人没人看护不行,就给表妹打了一个电话,让她第二天早点回家照顾父亲;同时也打算如果见到表妹,要给她打个招呼,否则我突然失踪,便没有任何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今天是7月5号,是7.5事件几周年。会不会是安全部有意设局把从国外回新疆的人控制起来?回头一想,的确疑点很多。第一,邮局接电话的女士显然不是当地人;第二,她说免费为我连接武汉市公安局的电话,一接就通,效率高得不现实;第三,李警官很快就查到我的信件,效率也高得不现实;第四,警察办案和检察官直接联系吗?第五,他们说要拘捕我,但好像并不知道我在新疆;第六,他们说孙检察官是胡锦涛主席在武汉地区的最高代表;一个检察官就能直通国家主席?为什么不是通过高一级的司法机构?第七,我在国内没有任何银行账户,他们如何清查?清查什么?难道他们故意找个借口把我监控在家里?可是我的确什么跟政治有关的事情也没做啊?回国探亲的人很多,用得着用这种办法监控吗?

这些疑问当时全部和他们质问的问题搅和在一起,头痛得我无法把它们理清楚。迷迷糊糊睡着后居然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几个身穿黑衣、面戴黑面罩的女侠出现在我要去公证的地方,好像都很客气;更具体的情形我就记不住了。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早上9点半准时给孙检查官拨通电话,我再次跟他表明我不清楚他如何清理我的账目,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国内的银行账户。他先给我晓以大义,说我是这桩重大案件的涉嫌犯,如果帮助破案,就可以将功赎罪,我说我根本没有犯罪,谈不上赎罪,我是清白的。他说现在还不能证明你是清白的。但是你可以作为群众协助我们破案,你是教授,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吧。我说当然可以;罪犯盗用我的名字进行犯罪活动,我自然要把这个事情搞得清清楚楚。他说那好,从现在开始,你每一步都要按照我的指示去做。这时表妹回家了。孙让我先挂掉电话,过5分钟再给我打。我借这个机会给表妹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回头我会给她解释,但是她现在不能告诉任何人,也不能给打个和其他任何人打电话;电话已经被国安监控;我如果突然失踪,让家里人知道有这么件事。表妹也被我的神情吓住了。这时孙的电话又响了。他让我避开表妹,在另外一个房间听他给我讲述具体步骤。他先确定我的手机充足了电,又怕中途断电,问我能否借个手机,所以我临时又跟表妹借了她的手机。然后让我检查我的手提包是否带全了我的护照和昨日申报的所有携带身边的美元及人民币现金。

孙检查官让我记下来我需要做的事情。第一,先去工商银行开个新账户,办一个银联卡。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卡,就让他给我解释,他告诉我是银行的银,联系的联。再办“网上银行”,并且要一个密码器。我因为对银行业务实在不精通,所以他费了很长时间解释如何办理这样几项事情,还描述了密码器是什么样子,干什么用的;还指示,如果银行人员问我为什么需要密码器,我就要说是和亲戚一起做投资生意用的。第二,办完工商银行账户后即去中国银行。先把我手头所有美元现金兑换为人民币,再把人民币用实时汇款方式汇到我新开的工商银行账户上。我不知道实时是哪两个字,他又告诉我一个是实际的实,一个是时间的时。然后,他又详细交代我不能显露慌张的神色,不要跟银行人员发生争执,等等;我说我心里没有鬼怎么会慌张。他又交代我要同时注意银行的工作人员是否有可疑的表现,要把工作人员的相貌、名字、工作号等记下来,回头都要向他汇报。我这时觉得特别可笑,就说你们不是让我演电视剧吧!他没有搭理我,继续说: 你现在可以出门了,但是记住,从你出门的那一刻起,手里的手机就不能关闭,要一直开着,放在你的手提包里,如果中途不小心断线,我会马上给你拨过去的;在距离银行10米处要跟我通话,报告你已经到达。

按照指示,我去了工商银行,但是原先我知道的那家分行整个楼房拆除,找不见地方了。后来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才又问到另一家分行。我申请填写了开户的表格,顺利办理了三项业务,同时也悄悄地记下了两位办事人员的姓名和工号。出来后我告诉孙整个办理过程和情况,因为我正处于闹市区,听不清他的话,他就让我找个安静的地方说话。找到后,他先问了我有没有发现银行职员异常表现,我说没发现;又问了我银行职员的姓名、工号、性别、大约年龄。我一一报给他。这时候我心里已经非常不舒服,凭什么我要按照你的指示亦步亦趋的做这些可笑的事情,而且像特务一样窥视别人的信息?这时他又让我把新开的账号从手机里输给他,再把密码输给他。全部做完后,他说,你下一步就去中国银行。记住,先兑换美元,再实时汇款到工商银行的账户。我又按照他说的,进了中国银行。这家中国银行支行离我家很近,这两年兑换美元都是在这里。碰巧办事的工作人员记得我,我也记得她,就随便聊了两句。她先给我兑换了现金,然后问我要汇款去的银行是不是在本地,我说就在附近,她说那你还不如直接带了现金去那个银行存进去就行,汇款的手续费很高,要百分之一。我问她实时汇款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电汇。我一想人家交代我要实时汇款的,所以就说,我以后反正还要汇款的,百分之一就百分之一吧,先试一试。她就给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然后就做她的一系列工作。我在等待的过程中孙来过两次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还在银行等待。不知道为什么我这时心里非常不安,觉得自己像个木偶在被人操纵着;这整个事情会不会是一个大骗局?这一切都是在电话上进行的,我连这些人都找不见怎么办? 正在这时我无意间看见玻璃窗上贴着一张“顾客注意”的纸张,上面警告顾客要警惕一些诈骗活动。其中一条描述的情况跟我正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我顿时恍然大悟。因为电话还一直开着,我也不敢贸然行事,很快在一张纸条上写了这些字递给工作人员:

“我觉得我被诈骗请找国家安全局!!我包里的电话一直开着,那边的人在监听、录音”

银行的小姑娘很镇静,马上跟我说:“你这个单子要重新填写,少了一个数字。”然后很快把我的纸条交给当班经理。

经理给我回条:挂电话。

我写:他们说我的电话是国监在监听,而且在录音

经理:屁话

我:如果是真如何!

经理:骗术

我:如果是假 我就要报案 但是我必须知道这是诈骗!

经理:真是(他在我前面的诈骗两字上画了个大圆圈)我用人格保证

我:他们用法律压人

经理:不可能。你骂他都没问题

经理又在做手势让我挂电话。我还在犹豫。

经理又写:为什么不能挂

我:他说他是孙检察官,让我协助办案,从武汉打来的

经理:骗子 不要理会

我:我必须肯定他是骗子!!请找公安人员,你们说话不算数!

我:我该怎么办?如果是真怎么办?对方说如泄给第三者,将判刑数十年

我又给小姑娘写:请尽量延长时间

这时那个小姑娘就大声说:阿姨,我们的电汇网络断了,请你耐心再等一会儿。而那位经理示意让我挂断电话。我直摇手,表示不可以。这时我又想起刚刚开的新账户,赶紧又写:

我:我需要冻结在工商银行刚开的账户。也是在他们的指示下开的!

经理:真是骗子 你相信我

我指了一下玻璃窗上的通知写到:就是看到这个我才恍然大悟!

我:我在工商银行刚刚根据他们的指示开了新账户 存进5000元人民币

经理:等你这笔钱进账 他们就会通过ATM网银 电话银行让你试着给他们安全账户转少量钱,比如1元 然后他们会知道密码

我:他们已经知道账号和密码

经理:那一定不能打这个钱了

我:请找个借口说今天不能汇款!

经理写:110来了。让他接。一问对方就漏(露)了。他会挂电话的

警察:不让挂?

这时经理给我递过警察的证件,我很快写下来他的名字和警号(程宽015098)

警察写:我是警察,请你把事情搞清楚后再付款。

我终于把电话挂断。不一会,电话就响了。这次是警察接的电话,我只听他对对方说,好了,你的戏不要再演了。经理在一边对我说:他不会再来电话了。相信我。我们见到的这种事太多了。

银行经理、保安人员,还有两名警察把我请到一件办公室。警察(程警官)核对了我的护照证件,然后说,你是教授,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能这么轻易上当呢?以后碰上录音电话说你中了彩票了或是有法院传票了,都不要去理睬。我问,难道你们不去抓这些诈骗犯?我是不是需要报案?警察说,这是诈骗未遂,你没有受到任何损失,案件不成立,我们不会受理。你以后小心就是了。警察说完就要走,我拦住他们:哎,你们不能走,如果这些人就在门外等着我怎么办,你们得保护我的人身安全。警察说:不会的。这些人都在外地,他们只是网上作案。我又问:那你们为什么不顺着电话找见他们?警察说:根本找不见;他们用的是临时电话卡,又不用登记,上哪去找?

警察刚走,电话又响了,一看又是那个骗子,银行经理说:我来接。他拿起电话就劈头盖脸地把对方骂了一通,对方还若有其事地问经理叫什么名字,工作号是多少。经理骂:我叫什么关你个屁事!你个骗子!王八蛋!至此,那些骗子再没来过电话。

我又想起在工商银行开的账户和5000元。这位经理说你不用担心,这笔钱还在,不信你在机器上查查;你还差最后一步就真被人家把钱骗走了。我马上在取款机上查到我的账目。经理解释说:你刚才如果把我们银行的那笔钱汇到工商银行,那些骗子就会指示你再把所有款项转到一个所谓安全的账户上,那时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人家就得逞了。我谢过中国银行的经理及工作人员,转身回到工商银行,彻底关闭了那个账号。

这时已经下午4点多。从接到“挂号信”的电话,我经历了整整24小时的紧张、迷惑、被欺骗的时光。气死我也!吃一堑长一智吧。


悼妈妈

...

妈妈走了。走在鲜花盛开的五月。

五月,是妈妈的五月。月初,她度过了八十寿辰;月中,世界为母亲节庆祝;月底,妈妈就带着浓郁的花香走了。妈妈是艺术家,她希望我们只用鲜花送她上路。

我要送妈妈一束兰花。妈妈就是清洁高雅的兰花,谦逊高贵。

我要送妈妈一朵菊花。妈妈就是恬淡多姿的菊花,傲然超脱。

妈妈像那温馨美丽的红柳花,在黄沙绿浪中闪耀着点点的光彩。

妈妈像那不娇不艳的沙枣花,在戈壁沙漠上散发着幽幽的花香。

妈妈没有走远。她留在了她热爱的荒漠绿洲;她继续徘徊在奉献了一生的天山南北。妈妈,你不会寂寞,你的儿女永远陪伴着你。



Thursday, May 3, 2012

妈妈:送你一束沙枣花


五月,是沙漠绿洲沙枣花盛开的季节。十里飘香,百里争放。五月,也是妈妈的生辰月和母亲节的庆祝月。今年五月,妈妈八十寿辰,却不再能明白我们对她生日和母亲节的祝贺了。几个月前,癌症侵袭到她的大脑和全身,毁坏了最后的记忆力和体力。可是,我还是想要送她一样礼物。我要送她一束沙枣花,一束不娇不艳的戈壁沙枣花。我相信,她能闻到那浓郁的沙枣花香,能忆起黄沙绿浪中的生活,能在霎那间的清醒状态中知道她还在白杨红柳沙枣林中徘徊。

妈妈就象那不起眼的沙枣花,在荒芜无际的戈壁沙滩上输散着花香,激励着自己, 也激励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妈妈是五十年代初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前就已经被调去西北妇联的妇女画报工作,为画报画了很多妇女教育方面的连环画和插图。一九五四年又被新疆妇联挖去创办新疆妇女画报。妈妈和爸爸把出生刚五十天的哥哥留给姥姥,义无反顾地坐上大卡车,满怀激情和理想来到了新疆。从此,妈妈便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献给了新疆。
妈妈既是编辑,又是画工,还要下乡做妇女卫生保健宣传工作,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她的作品大到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周边墙上的壁画,小到教农村妇女缝制卫生带的简图。由于妈妈经常下乡,回到家时我会把她忘了,管她叫长辫子阿姨。
年青时的妈妈漂亮热情,除了画画,还爱唱歌。当初如果不是家里一点封建思想,她可能就去学音乐或戏剧了。还刚刚咿呀学语的时候,妈妈教我了第一首歌“小燕子,穿花衣”。我开始学英语后,她又教我唱英语的“老黑奴”(Old Black Joe),告诉我她最欣赏黑人歌唱家PaulRobeson的男低音。妈妈中学时上的是美国进步人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对解放黑奴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心领神会,自然也通过教我唱这首歌灌输给我。
作为艺术家,妈妈不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而且总是把美呈献给读者和观众。由于爸爸的“右派言论”,六十年代初我们一家跟着他被流放到南疆。尽管心情压抑,且常常见到的是“大漠孤烟”,妈妈却紧紧抓住了这里的异乡情调。妈妈最爱画的是维族小巴郎和满是葡萄架的农家小院儿。孩子们在妈妈的画笔下活泼可爱幸福。
在小小的地区所在地,妈妈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她是唯一的有高等学历的女画家女编辑,但是从来不自恃清高摆架子。同事们都很尊敬和喜爱她。她在机关单位里组织开展年轻人的各种文艺活动。也常会被叫去给新婚夫妇布置新房,或是帮人家缝制新婚被褥。妈妈在五十年代首届全国妇女联合大会时就被专门抽调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布置会议大厅,布置新房岂不是小菜一碟。这样的大材小用妈妈并不在意。但是工作上对她不负责任的安排,却也让她委曲求全了很多年。由于爸爸也是美术编辑,报社硬是让妈妈作了几年的文字校对。

妈妈既是典型的职业女性,又是传统的中国妇女。她是孝顺的女儿和媳妇,负责任的姐姐嫂子,称职的妻子和妈妈。妈妈和爸爸的工资几十年间从来都是一半用于自己一家四口,一半寄往两家老人和弟兄姊妹。给奶奶、姥姥和姥爷的月钱从未间断过,直到他们一一离世。妈妈还供两个舅舅一个上完中专一个上完大学。伯伯叔叔姑姑们也对这位弟媳嫂嫂赞不绝口。我们有一位脾气古怪、一辈子单身的叔叔,家里乱七八糟。妈妈每次有机会去北京,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给这个小叔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我去北京上学后,又把任务交给我;而且还早早就给我和哥哥打好招呼,要我们以后负责叔叔的养老送终。妈妈既不是长嫂又不是唯一的嫂嫂,却把这种没人愿意管的事情让自己的孩子承担下来,完全出于善良之心。
不用说,妈妈是我们的好妈妈了。她对我们兄妹就象对待她的艺术作品一样,精心培育雕琢,投入全部的爱和匠心。妈妈在我们那里是公认的教子有方的楷模。无论在教养、品性、还是学业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放学回家,没带钥匙进不了家,肚子又饿,就和院里其他小朋友跑进菜地摘了几个西红柿吃。妈妈发现后,没打没骂我们,而是让我们一人写了一份检查,送到管菜地的伯伯那里当面承认错误。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动过公家的东西。妈妈也会非常用心地陪我们玩。有一年春天,妈妈用旧竹帘上的竹条扎制了一个巨大的蝴蝶风筝,比我还高,糊上桑皮纸,让爸爸画出醒目的红黄黑三色的蝴蝶,指挥哥哥做出两个能够发出唿哨声的蝴蝶眼睛装上,又教我把纳鞋底的棉线几股合在一起捻成结实的风筝线,一家人和院里十几个小朋友浩浩荡荡地来到城边小河边的空旷地放飞风筝。不仅我们玩得开心,还招来众多过路行人观看,还有两个维族老乡非要跟我们买走风筝。妈妈说:这是我们全家合作的艺术品。不卖!
妈妈善解人意,尤其善解年轻人的心意。我和哥哥的中小学同学朋友都喜欢来我家玩儿,从不感到拘束,有时还跟我父母争论时政问题。自我离开家后,我的同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去看望和帮助我父母。妈妈爸爸退休后,他们的老同事们也是络绎不绝,常来常往。都是因为妈妈的人缘好。
妈妈做了一辈子美术编辑,为别人出版了无数的画作,自己却没有一本画集。我和哥哥决定自己为妈妈编辑印刷一本画册,配上我们的小散文,作为献给妈妈的八十寿礼(见禾子文集)。好在妈妈头脑尚还清楚的时候看到了初稿,并亲自校对修改,也算了了她和我们共同的心愿。现在画册出来,她拿在手里,只有在几秒钟的时间里似乎明白它的意义,大多数时间却都沉浸在她自己的幻觉世界里了。
除了画集,我还想送妈妈一样礼物。妈妈热爱新疆这片土地,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她和爸爸共同留下遗言:生后骨灰也要埋在这片土地上。沙枣花是沙漠绿洲的代表,是生命顽强的象征。我要送一束沙枣花给我敬爱的妈妈。我知道,妈妈一定会懂得我的用意。
妈妈,祝你生日和母亲节安好!

Wednesday, February 8, 2012

母亲最后的行装

..
去年大年三十母亲被确诊为肺腺癌晚期。家人商定暂不告诉她,吃完年夜饭再说。初一,经家属同意,医生正式通知了母亲本人。

母亲是个敏感、头脑清醒的人,医院里任何检查都瞒不过她。父亲十几年来的心脏病和中风的护理及治疗全是她在负责和决定。我们也就索性正面告诉她,希望她和医生配合,共同决定治疗方案。

确诊的消息对我们全家、包括母亲自己都太突然。多年来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父亲身上。虽然我们都知道母亲太劳累,但是她一贯的坚强性格让我们谁也没去想她能一下子病倒。每次她和父亲的共同的老同学老同事见面或是通电话,人家总是说“一定要照顾好老伴儿啊!”她也每次都要为自己抱不平:“你们怎么没有一个说让他好好照顾我啊?” 她认为她有她母亲的基因。我们也这样认为。姥姥九十六岁时无病无痛地在睡梦中走了。

夏天,我回去陪她。她跟我说趁自己还能走动,头脑还清醒,开个家庭会,把一些事情交代一下。于是,我们全家一起讨论和决定了她和父亲俩人共同的遗嘱。首先,他们相信自己教育培养的孩子不会为遗产的事情打架闹别扭,所以就不麻烦找律师写遗嘱,大家讨论完后她记在日记里就行了。第二,家里所有遗产我们兄妹俩平分;收藏的书画,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可以拿出去卖钱;杂志画册等资料,如果我们不要,就捐给图书馆或学校。第三,后事要简单,骨灰埋在新疆;以后子孙后代寻根认祖,就回新疆。关于后事,母亲说的比较具体:只要一身素白纯棉布衣裤,身边摆些鲜花;坚决不买寿衣店里俗气的东西;不搞遗体告别、不摆宴席;不设灵台烧香磕头。由于父亲母亲都在幼年时受过基督教的洗礼,后来虽然不信了,我还是问了一下他们要不要找个教会的牧师来。母亲想了想说,不要。

母亲跟我说好一块儿出去选布做她和父亲的老衣,但是我觉得还不至于那么着急,所以跟她保证说明年回来再陪她办。我跟她说她五年之内没问题,要往十年去努力。她的治疗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控制得比较稳定。所以她也积极乐观。九月份还去了老年大学电子琴班继续弹琴。说起老年大学,人家本来是请她去当绘画老师的,她嫌费心,况且自己还有画画的计划,所以干脆去当了学生。好几年来都在歌唱班和电子琴班学唱歌弹琴。十月份电话里告诉我说她脑子不好了,有一次到了教室,却认不出教室;又有一次在医院里找不回自己的病房。十一月下旬开始,每次谈话就词不达意了。十二月哥哥说妈妈已经完全失去方向感和时间记忆,而且走路也已经很困难。我立刻决定回去看望。半夜到家,妈妈和爸爸都坐在那里等我。妈妈还能认得我。“看你们把我说的,我还能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吗?”

多年来,妈妈在外是美术编辑,为他人做嫁衣裳;在家是妻子母亲,伺候全家;从职业到家庭全是在为他人服务、关心他人。每次给她打电话问她身体情况,她总是说好,没有大问题,让我们不要担心。这次陪她住医院,晚上走前我把自己的大毛围巾留下给她做个临时披肩,结果她半夜醒来看见围巾就把它抱在怀里非要出去找我,跟护工说我女儿从小就爱咳嗽,外面太冷,我要给她送围巾。护工护士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劝说住。后来又翻腾出一堆衣服,说要回家看老伴儿,老伴儿没人管。

按照跟母亲保证的,我回去便和嫂子表妹出去买了白布。只可惜妈妈已经不能按自己的心愿亲自去挑选了。我也不想再拿给她看做好的衣裤。她的突然失忆虽然比她的癌症更让我伤心,但是这种糊涂却歪打正着地减轻了她理智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只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敏感了。这次回家,我又咳嗽,突然发现没有了妈妈的第一反应和叮咛,没有了反复督促我吃药的罗嗦,就好象猛然间失去了一种爱的关怀。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会有这种感觉。早已年过半百,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哪里还能想到潜意识中居然还有对八十岁老母如此强烈的感情依赖。母亲向来都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我们也如此习惯、如此离不开她了。

我决定亲手给母亲和父亲做老衣。自己比划着裁剪了衣裤。家里的老缝纫机依然好用。用了一天时间做完了衣裤。又用一天做完了被褥枕头。虽然释放掉了一些悲哀,得到了些微的心理安慰,但却是何等残忍的自我安慰啊!我边做边掉泪,眼前不断出现一幅画面:妈妈一头银白色丽发,覆盖一身洁白柔软的绵绸被,送行人为她撒上红色的玫瑰,粉色的康乃馨,还有紫色的勿忘我花瓣,多么肃穆庄重而又凄凉美丽的画面!妈妈是艺术家,为自己设计好了远程的行装。那就让她艺术地走吧!

妈妈一辈子没有化过妆、烫过发。她信奉自然美。可是我知道她会在乎生活中任何的不美。去年一次住院时,病房有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太太,身材瘦小,着一头自然漂亮的齐肩白发,不俗的气质,说一口好听的北京话。老太太得的是骨癌,全身疼痛,自己完全动弹不得,靠护工翻身、喂饭。一天,医院里的理发师巡回到病房,问都不问就嘁哩喀喳地把老太太漂亮的头发剃光了,只留下头顶上一层盖子,活像火鸡头上的一撮毛。老太太的脸立刻变成一副骷髅相。我和妈妈几乎同时惊叫起来。为了不影响老太太的情绪,我们没敢说什么。可是妈妈非常生气,暗地里跟我说,这理发师怎么一点美感都不懂,那头发可是人家的尊严呢!万万没有想到,我这次一进家,一眼就看到妈妈的头也成了火鸡头。不用问,在妈妈糊涂的情况下,人家便对她任意宰割了。唉,我可怜的妈妈,她已经没有能力维护自己哪怕这一点点的尊严了。

母亲是画工笔画的,线条很美。最近几年她临摹了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但都是照着画册临摹的。我原先还一直在想如果父亲先走了,我要陪母亲先去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看看宋徽宗临摹张萱《捣练图》的真迹,然后安排她在那里临摹《捣练图》。实际上她在病前已经有临摹捣练图的打算了。然后,再去伦敦大英博物馆临摹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都是她非常想做的事,可是现在都落空了。人如果能有先见之明该多好!

母亲还能坚持。她很坚强。她夏天时还跟爸爸说:“咱们好好活,一块庆祝咱们的钻石婚纪念。”在大脑错乱以后的一个月里她居然还在记日记。虽然字体已经开始歪歪扭扭,还有一些不完整的句子和记错的日期。最后一篇日记是我到家的那一天,2011年12月31日。

Sunday, December 18, 2011

梵高的鞋

..

画一双破旧的鞋和画一瓶鲜花在画家的眼里是一样的。至少我这样认为。那叫“静物”。

生长在画画人家里,周围的人也多是画画的,那话怎么说来着,“没吃过猪肉,还没听过猪哼哼?”从小就看着画画的人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摆上席面:杯子,书本,水果,菜叶子,醋瓶子,没有叠的被子,鞋子更不在话下。前不久翻腾父母的速写时还看到父亲画的他那双老毡靴。也不知是爱乌及屋,还是爱屋及乌,反正就记得家里有那么一双北疆老哈萨才穿的货真价实的高腰毡靴,极少见父亲穿,好像就是为了要画它们才买的 。还看到妈妈画的两、三岁时的我,趿拉着不知是妈妈的还是爸爸的鞋,真正地脚踩两只船,蹲在火炉前,拿根火钩瞎乱捅;又有爸爸不脱鞋躺在床上午睡的样子,两只大脏鞋子凸出到前景。这不又有网友最近在网上亮出自己儿子的素描习作“鞋”。

在画画人手里,捕捉情趣、神态、动态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线条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光暗的处理,布局的经营,等等。经常听到的也是,嗯,造型不错,质感很强,这里再来点高光,透视比例不对头,之类。而且,越是坑坑疤疤歪歪扭扭的物体越受画画人喜爱,就因为它们越容易被画出效果和特点来。

梵高一生画过八幅不同的鞋。皮鞋,皮靴,套鞋。变了形的,磨破底儿的,断了鞋带儿的,皱皱巴巴的。一言以蔽之:破、旧、阿各雷。他倒把它们翻来覆去地正面地画,侧面地画,平视地画,俯视地画。高更去梵高那里画画期间见他老画鞋,甚感好奇,于是就问梵高为什么。梵高道:“那鞋是我当年在煤矿工人中传教时就穿着的,一直跟我到现在。”简单。练笔之外略带点恋旧。

熟悉梵高生平故事的人都不会忘记他在比利时煤矿当实习传教士时的贫穷景象。不仅是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还把除了身上所穿的一套衣物以外的所有衣物鞋袜被单都送给了贫苦的矿工家庭,自己睡在草堆上。落得比乞丐还乞丐。又有他如何穿着一双破旧的皮鞋步行几乎一天一夜,脚面被磨烂,鞋帮鞋底也几乎分家,为得是去向一位懂绘画的牧师朋友求教的故事。读者们为他那种对劳苦大众的关心热爱和追求艺术的执着而感动,也为他本人的经济拮据状况而同情他。对于粉丝们,这一双双的鞋简直就是在展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如何穿着这样的鞋走过他悲剧的一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追随者则看到更深一层的社会问题:这些破旧的鞋不仅反映出画家本人和他为之服务的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的穷困,而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画家没有钱去买绘画用具和道具,当然只能反复画那些破烂的鞋了。再深刻些,那就是,梵高的“鞋画”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感情,揭露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可是,偏偏有人注意到,梵高画鞋是从住进他弟弟惕奥在巴黎的一间小公寓后开始的,后来在高更来访他在奥尔的住处时又不停地画鞋。熟谙心理学的读者们自然联想到某种“求偶情结”。似乎梵高孤独时间太久,心理上需要一个伙伴,所以在和弟弟以及画家朋友居住期间潜意识地不停地描画着不可分开的一对鞋。是呀,鞋总是成双成对的。梵高似乎是在寻求这样永不分离的伙伴。

还有人看得更仔细。有双皮鞋看上去饱经风霜:鞋面皱皱巴巴,形状也早就脱离原样,一看便是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水泡雨淋。这一定是一位整日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村妇女的鞋。有人纠正:这明明是梵高自己穿过鞋,是城里人的鞋。它们不过就是表明一双破旧耐穿的鞋,干吗要扯那么远!又有人反驳:你们谁也没有证明、也无法证明这双鞋到底是属于一位农妇的,还是城里艺术家的;这双鞋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一对!一只大,一只小,与其说是一个人的,不如说更像是表现一对老夫妻。那么,梵高是在寻求异性的伙伴还是在表现一对夫妻?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问了,不就是几双鞋嘛,搞那么复杂那么神秘干什么?是啊,我也是这么想。可是,不管你怎样认为,理论界专家早就说了,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公众领域,它便属于观众了。哪怕是一百个观众拿出一百种解释。更何况梵高早已变成了公众的“宠儿“。

在梵高所有的鞋中,只有一双看起来比较规矩整齐。那是一双套鞋。在画面中从左下角往右上角斜摆着。地板是橘黄色,左上角是一部分墙根,带点灰绿色。地板斜角上翘,呈斜角俯视,借鉴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日本绘画的构图特点。鞋子由短而粗的平行笔触画出,以黑色、深蓝色为鞋子及其阴影的主色,以赭黄、橘黄为辅表现鞋子着光部分。鞋身的椭圆形状和鞋口的椭圆形形成一实一虚的对应效果,又与地板及墙面直线形成曲直和软硬之对比。大片欢快的黄色、橘黄色,和悦目的宝蓝、深蓝色形成对比色。看似简单的两种颜色,在梵高手下却产生出无数黄和蓝之间在不同光线情况下混合反映出的色彩层次,表现出了丰富而细微的色彩变化。那些带有梵高特征的短促笔触在变化的色彩下也产生动感,给一双“静物”鞋赋予了生命感。

梵高的画并不难理解。直接了当,直抒其意。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在画面上。这也是为什么在他逝后若干年,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表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画。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挖出更多的奥秘来,当然也是可以不停地挖下去的。

按照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语言文学艺术都是含有表层和深层结构的。画面上的物象甚至笔触色彩线条等等都只是表面符号,而那些物象的真正涵义却隐藏在深处。结构主义老祖宗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即被指)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必然关系的,或者说,是非常偶然和随意的。也就是说,“鞋”字,和真正脚上穿的鞋没有必然关系。你可以把“鞋”叫成“袜子”或者“石头”,但是被指的物体仍然是那双鞋。到了绘画那里,情况有所不同。画家画的鞋,即能指,和真正那双鞋,即所指,基本是一致的。我画的就是那双鞋!但是,符号学家仍然发现:你画的那双鞋不一定就是那双鞋!你画的只是一个符号,看似那双鞋,但却反映不了那双鞋的本质。画面上的鞋只是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深藏在那双鞋和它的主人那里。哇,真的深奥,把人都绕糊涂了。

所以,梵高的鞋就不是你看的表面那么简单喽。那么它们又成了什么样的鞋了呢?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很多突出鞋的作品,多少都带点象征或者隐喻意味。比如古埃及的那位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纳摩,在一枚小石板上刻画他在征服了下埃及后脱下鞋,由随从拎在手里,自己赤脚踏上新占领的国土,表示这是神圣的国土。梵埃克Van Eyck的《阿诺费尼夫妇画像》(Arnolfini Portrait)中的男式木套鞋,鞋尖朝着画面外,似乎表示男主人随时要去外面世界打拼的身份。一件被叫做《鞋拍》(Slipper-Slapper)的希腊化时期的大理石雕刻,刻画爱神维纳斯被人羊怪兽追逐,女神脱下一只鞋,举在手里,做要打怪兽状。有人认为作品表现女神在保护自己,但更多人则认为她是在做性挑逗。还有一幅洛可可时期弗拉格纳(Fragonard)的油画《秋千》(Swing),画中女主角正在荡秋千,并调情般地向空中甩去一只粉红色的鞋,她的追求者半躺在秋千下的草地上,欣赏着女伴的故作娇态。这只鞋无论从形状–坚硬状,还是颜色–粉红色,都暗示着性物、性欲和性挑逗。

回头再来看梵高的那双静物鞋,虽然它没有象征或隐喻什么宗教、政治、浪漫,却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和追求,尤其对对比色的大量使用,受东方艺术影响而做的构图上的新尝试,评论家和观众新兴起的对画家笔触用法的兴趣和探究;而所有这些正是这幅鞋画所揭示的当时艺术界的主要倾向,即所谓的文化体系,也即这幅静物鞋画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之后又有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者不承认艺术中有所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体系,他们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不可能有“普世”的、一成不变的解释。一件作品在不同的“语境”或不同的“上下文”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谁能在梵高的鞋背后找到它们“真正”的意义?生平传记的解读者看到的是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社会学家看到的是艺术家、作品、和社会的阶级关系;艺术史家强调的是他在形式上的探索和表现;心理学家自认为发现了艺术家的隐秘;有位解构主义加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哲学家又搅局似地如此解释梵高那双看似一大一小的鞋:鞋是空洞乌黑的,就像是女阴,而鞋是要人的脚(阳物)伸进去的… 什么意思?读者自己去猜吧。

唉,写到这儿,自己都觉得很无聊。不就是几双鞋几幅画嘛,至于那么上纲上线,穷追猛挖吗?梵高要是还活着没准会说 ……

无话可说。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爱读李娟

>>

那天,在家拉面。面和软了,怎么都拉不好。不是提不起来,就是拉不匀,要不就是粘在手上甩不进锅里,烦得我心里直冒火。老公和兄弟在旁边忙问要不要帮忙,我一气之下令他们“都走开”。

饭罢,一家人坐着品茶聊天,我顺手捡起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翻至一页。一看,便忍俊不禁,大声朗读起来。

题目是:“看着我拉面的男人”。

这不正是我嘛!就是那样!多么普通,又多么不寻常的题目。可谁拉面时会想着拉面这样的事也有好写的?这个小李娟把生活中细小烦心的事看得那么轻松好玩儿,把无可奈何的家务活儿又描述得那样津津有味富有美感,真佩服她。

李娟是个平凡的姑娘,关键,还是个随遇而安的姑娘。这造就了她平心静气自然宽容的生活态度,也成就了她细致入微却又超然脱俗的对小人物小事情的观察和描述。

凤凰卫视的梁文道评说李娟的独特之处是她写的方法,比如把散文写得像小说,和她一些奇妙的构思,比如描绘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

“---- 于是,一个人在河边待时间长了,就总会感到怪怪的害怕。总想马上回家看看,看看有多少年过去了,看看家里人都还在不在”。

又比如描述鸽子“尤其在天空很蓝很蓝的清晨,它们在天空反复地盘旋,反复地飞呀,飞呀。仿佛在无边无际地找寻着什么,仿佛要在天空那一处打开什么……飞呀,飞呀,越飞天越蓝。仿佛世间的另一处都有人开始恳求它们停止了---鸽子在蓝天中盘旋,那样的情景真让人受不了…..心都快碎了似的。不知道鸽子逐渐接近的事物是什么 ……”。

这些感觉和句子真的很奇妙,学也学不来。然而梁先生的评论却也不尽然。李娟那些奇思妙想和直白清新的表述的确是她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地方,也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平和心态和感恩之情,没有对艰苦动荡的游牧生活的坦然接受,没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是不会产生她那些美妙文字的。

我也曾生活在那样遥远、偏僻、孤寂、艰苦的地方。那是一个难于顺应、难于美化、难于不抱怨、难于不想法逃脱的地方。李娟却展示给人们一个知足的、愉快的生活。

为生活,李娟曾跟随母亲的小杂货生意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随哈萨克牧民南北辗转。她做过小裁缝,小商贩,住在帐篷搭的小杂货铺的柜台下或啤酒箱上,或住四面漏风的破屋子。周围少有人烟,偶尔见到人都是远远的一晃而过。来小铺子的零星顾客们不是百无聊赖地把所有的货物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再从下到上、从右到左地看个遍,就是买了东西、赊了帐,一走就大半年再不见影子。她的伙伴除了短暂的哈萨克邻居,就是猫、狗、兔、牛、羊,还有蓝天、白云,森林、牧场、小溪、大雪、荒漠。她却从不抱怨,也听不到她的主人公们抱怨。大家都这样过着日子。天荒地老。

于是,她的主人公便也是“一个普通人”啦,“看着我拉面的男人”啦,“喝酒的人”、甚至“补鞋子的人”等等。她的普通人因为太普通--“他的脸却极其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而“酒鬼沙合斯到我家打酱油,真是令人惊讶。我妈问他:‘为什么不是来打酒?’他回答得挺痛快?‘2000年了嘛,喝酒的任务嘛,基本上完成了嘛’”。

“叶尔保拉提一家”里的妈妈被描绘的更是栩栩如生:

“叶尔保拉提妈妈力大无穷。我揉面的时候,她躺在我家炕床上不屑地斜视着。越是被她这么看着,我就越是揉不动----”;“还有劈柴火---- 我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下去!结果…… 在木头上砸出了一道印儿……叶尔保拉提妈妈靠着门框嗑瓜子,不紧不慢地边嗑边看我劈,神气十足。等嗑完最后一粒,拍拍手,拍拍裙子,走过来从满头大汗、气喘如牛的我手中接过斧头,轻轻地拎着,踢踢脚下那块木头,然后…… 我这种笨蛋,羞愧欲死啊---- 只见柴火碎屑横飞,尘土暴扬之中,叶尔保拉提妈妈身轻如燕,落斧如神。……”

她描写的景色也不外乎是“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河边的柳树林”,“门口的土路”之类,没有大气磅礴的渲染,却异常耐心地琢磨每样小的生物和现象。她注意到:“这林子里活着的小东西实在很多的,可是要刻意去留心它们,又一个也找不见了。林子密得似乎比黑夜更能够隐蔽一些东西。我也的确在河边发现过很多很多的秘密,但后来居然全忘记了!唯一记得的只有---- 那些是秘密…… 真不愧是秘密呀,连人的记忆都能够隐瞒过去。”

这样的文字真是读起来爱不释手。

近日又读她的博文:“深渊”,和“我轰然经过你的生命”,发现她突然成长了。来的突然,但又在期待之中。并没有感觉她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为了深沉而深沉,只觉得她经受了生活和生命中大的变故而出现了对生活及生命的新认识。也许是失去了爱情,甚或失去了爱情的结晶。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不管是李娟本人的,还是她观察体恤别人的,写出来都是深刻的、都是哲学的。她的,有点象征,有点意识流,又直白,又不直白。深深的爱和深深的痛苦都在浅浅的、睿智的文字中表达出来。好像一个幽灵,飘忽在人情世界和抽象的宇宙之间。超越时空,但又那么实在。在你,在我,在几乎半个世界,都能找见它的影子。

还期待她写出更多奇妙的文字和新的生活感受。也祝她永远快乐阳光。

Sunday, May 1, 2011

看画、读画、看画

>>

画是要看的。

先甭管是谁画的、属于什么流派,也别忙着念标签,更不要急不可待地张嘴就问:这画什么意思。一句话:用你的眼睛去看、去感受。看到好看的多看几眼,不好看的就让过去。跟欣赏音乐一样,只有喜欢不喜欢的乐曲,没有懂不懂的乐曲。艺术博物馆里有成百上千的作品让你看,你就放松了,走哪儿算哪儿,赏心悦目了就行。画中的点、线、面、块儿、形象、构图、色彩、笔触、尺寸大小,自动会刺激你的视神经。画的意思也尽在这点、线、面、块儿、形象、构图、色彩、笔触、体积之中。你可能会看到一瓶鲜艳夺目的花朵、一盘伸手可触的水果、一处阳光明媚的风景、一位美丽忧伤的女子、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男人、三两个正在洗浴的裸女、一群郊游的绅士淑女、几个眼睛鼻子长得不是地方的怪人、一堆几何图形、几大块儿颜色、一片乱七八糟的涂抹,等等,等等。

看的多了,就看出名堂了。

古埃及的人物雕塑和绘画把人体绷得挺直,身体不向左右弯曲,也不显露年龄,似乎永远年轻;而且,他们永远面向前方,两眼越过所有的观众直视冥冥宇宙空间,似乎要表明生命的永恒。古希腊的人物则尽其所能展示人体最理想的健壮和完美;它的绘画(陶瓶画)内容生动有趣,好象在讲述神话中的人物故事。人们有饮酒的,下棋的,摔跤搏斗的,跳舞的,祭祀的,战争的,几乎无所不有。中世纪的圣母身体细长,抱着一个小大人似的婴孩,相貌干枯抽象,表情忧郁痛苦。而文艺复兴的圣母年轻美丽,怀抱可爱的胖娃娃,充满人间慈爱。达芬奇的画,不管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还是《最后的晚餐》的画面结构以及视觉空间效果,都要让人费点儿心思琢磨和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创世纪》中健美高大的男女裸体人物洋溢着超人般的激情和力量,不需要你去费脑筋就已经被感动了。

凡高短促而弯曲的线条和笔触让人感觉到画家的神经质,但同时又让你眼见到生命的律动:花草树木在拼命地生长;它们的弯曲扭动不是被风吹的,而是内在的向外、向上的挣搏力。连空气都有生命、你都能看得见。莫奈阳光下明媚漂亮姹紫嫣红的色彩给人视觉上最大的愉悦和享受;它们不只是表现了自然的美,而是综合了自然的美,让你看见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色彩的闪烁和光线的跳跃。塞尚的水果和北欧画家们写实的水果放在一起,一个让你看到的是绘画、是色彩和笔触的交融而“画”出的苹果橘子,另一个让你看到的是“真”的青翠欲滴的葡萄和布满粗纹的甜瓜。一个让你欣赏作为艺术的静物,一个是让你不由自主地要伸手触摸或张嘴品尝的瓜果。前者表达了一种艺术思想,后者显示了高超的绘画写实功力。

我有一个来自中东、对艺术从来不感兴趣、也从来没去过任何艺术博物馆的学生,硬被我逼着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那里一头撞见了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他在作文里写道:

“我漫无目的地在博物馆里转悠,想找一件作品应付作业,无意中撞进了一间挂着一副大画的展厅。我一下就愣在了这幅画前,身上发抖、冒着冷汗。面前几个巨大丑陋的女人,光着身子,张牙舞爪,有的还带着面具,直向我压过来,我恐惧地真想逃跑。我发现这就是课堂上讲过的毕加索的作品,原来原作竟是这样巨大,这样有力量。毕加索一定是想表现现代女人们丑陋的身体、空虚的面孔以及她们女权主义的威力,也或许是表达他自己对女人的恐惧。”

这段感受简直令人拍案叫好。这就是看画的直接感受,而且直达视觉艺术本意。你不需要知道里面的故事,也不管画家本人是否有这样的意图,只管先去感受。那些变了形的人体在毕加索眼里可能只是一些几何图形或者色块,几个非洲面具可能也只是好奇地拿来做做试验;也许潜意识地,他对女人有某种恐惧或者厌恶,但是他可能并没有想有意识地丑化女性。但是这位学生却感受到了如此大的震撼。

看画看出这样的感受,就够了。

实际上,毕加索这幅画也的确没有什么具体故事好描述。他的本意也就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变革。观赏艺术是感性地接受和认识过程。有的作品让你情绪兴奋,有的让你伤感,有的让你安静舒展,有的让你无端的烦躁,还有的让你感到世界的无序、人类精神的扭曲,也有的让你看到自然的美妙,当然也有的令你思考。

所以,画也是要读的。

所谓“读画”,就是用“心”去看,也就是去思考、去分析。当你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或者特别不喜欢某一幅画或某一种画风之后,你就想知道或发现更多。我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这幅作品?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故事打动了我还是它特殊的表现方法吸引了我?艺术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或她画这幅画的初衷是什么?他或她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大的事件?等等。

读画是很累人的。同样的故事《最后的晚餐》,为什么你喜欢达芬奇的,而不喜欢丁托莱托(Tintoretto)的?看来看去就是它们的构图方式不同。达芬奇的画面一字排开,四平八稳,但在这平衡安稳的排列中蕴涵着人物情感的激荡,让观众同时感受到基督的沉着镇静和使徒们气愤、悲哀、怀疑、怜悯、羞愧、无可奈何等各种情感反应。丁托莱托把平衡的水平线构图向后推开,形成了对角线安排。这一来就打破了整个画面的平稳。虽然空间增大,画家又添加了很多其他人物,加重了人物感情的戏剧效果,但是观众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上的骚动,却失去了基督那种临危不乱、甘为羔羊的牺牲精神。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对角线构图开创了新的画法,形成了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故事内容和思想内容。同一个旧约故事中的大卫,一个牧羊孩子帮助族人用简单的弹弓打败了劲敌的进攻,在多纳泰罗(Donatello)的手下,他是一个带有古希腊风格的优美少年,身体呈优雅的S曲线,长发披肩,面部略带羞涩,似乎在族人的赞扬声中不知所措。在米开朗基罗的手中,大卫是一个饱含古罗马帝国气势的青年和民族英雄;他侧头怒视敌人,面露刚毅和果敢,紧攥的拳头、收紧的肌肉、高大的体魄,无不在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和预示他的胜利。在伯尼尼(Bernini)的作品中,大卫是一个正在行动的战士。他的身体弯曲,一条支撑身体重量的腿在前,另一条绷直的腿在后使劲,两手已经拉开弹弓,双目紧锁,双唇紧闭,就像一个拉满弦的弓箭,随时都会射出利箭。伯尼尼的大卫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作品,意在突出行动和戏剧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角线或斜线构图是较理想的选择;这种不稳定的斜线最有动感,也最有爆发力。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费尽人们的思索和猜测,总想搞明白他/她那“神秘的微笑”。其实,这个“神秘”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现代神话。你如果看过达芬奇所画的所有女性人物,就会发现她们全都带有类似的微笑。这是我本人对这幅名画最失望的发现。说穿了,这只是达芬奇一种画女性人物的独特、甚至程式化的画法,可能并没有刻意要表现什么神秘。当然,能捕捉到并表现出一种微妙的笑容和表情变化,恐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的。达芬奇一再表现的微笑表情恰好捕捉到了女性含蓄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那一瞬间。《蒙娜丽莎》一开始并没有显出她的魅力,甚至被画的丽莎乔贡纳夫人及其丈夫都没有收留这幅未来的绝世名画,倒是艺术家自己随身携带这幅画作从意大利来到法国直至去世。后来画作多次辗转,到十八世纪时才受到人们的注意,被送入博物馆。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诗人文学家们拿这幅画来做文章,有人描述了她那个说不清的微笑和由其带来的魅力,也有人把她的微笑称作最能迷惑男人的女妖式的媚容。后来又有人把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拿来和蒙娜丽莎对比,认为这是一件画家自恋和同性恋的自画像。由于这类神话的泛滥,另一个反神话出现了。达达派艺术家杜尚把《蒙娜丽莎》当做了“性战争”中的靶子,把“她”作为诱惑男性的女性极端,不仅为她添上两撇最具男性特征的小胡子,以表示她得到了男人们的最亲密的欣赏,还使用了带有侮辱性质的题目:“她有着最时兴的性感屁股”。

艺术是多元的。有些只是怡情悦目,有些再现自然和现实,有些抒发个人情感,有些表达理念和思想,有些阐述社会良知和关注人生,也有些挑战传统、追求纯粹的唯美形式。

杜尚所表达的是一种反传统、反理智、反美学、反艺术高雅高尚的艺术观点。他把自行车轮子,大铁铲、小便池等随便捡来的物品送上艺术圣殿 – 艺术博物馆,甚至为那个小便池美其名曰:“喷泉”,极尽其挖苦嘲讽反叛之能事。这种反叛并非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它表达了艺术家对自己所生活期间的战争、现实、传统的厌恶,表明艺术无法改变世界,艺术和日用品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已经到头,不需要再多的艺术品。

六十年代美国的大众艺术(Pop Art)也把日常用品及其广告招贴画引进了艺术殿堂。但是同杜尚不同,美国艺术家们并没有刻意批判或者美化现实,只是利用了充斥于大众生活中的物品和形象作为艺术母题,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美国商业文化的流行以及大众的欣赏口味。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油画作品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件商品,比如在一幅油画中排列描绘200听康贝尔汤罐头,几百瓶可口可乐,几百张美元钞票,几十幅蒙娜丽莎,几十枚电影明星梦露的头像,等等。这些作品的千篇一律和无休止地重复不带褒贬地表现了美国现代工商业批量化生产产品的重复和单调,反映了美国大众口味的单一乏味。沃霍尔出身商业广告设计专业,但是一旦把那些廉价的广告形象用严肃的油画形式画出,这种新颖的抬高商业艺术地位的做法立刻引起大众的好奇和艺术批评界的注意。有评论家甚至把他的艺术提高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高度。但是,如同沃霍尔描绘的那些一次性消费和使用的商品,他的作品也几乎转瞬即逝。存在了五至六年便失去了市场。

抽象艺术比较难懂。艺术家们力求把理性思考范畴的东西用感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作品即有视觉影响力,又有思想意义。康定斯基(Kandinsky) 认为那些说明性和装饰性的绘画过于平凡,而且,写实的、即物质的东西,总会掩盖精神实质;他希望他的画能够描绘人类的精神状态和心灵的显现,而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是简而又简的抽象形式。他的绘画从写实到逐渐抽象到完全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导观众从物象走向他的艺术理念。康定斯基的抽象基于他先前的表现主义风格,所以他的色彩和线条都带有浓郁的情感因素,即使是他最为抽象的作品,观众似乎也能够被他满怀激情的色彩和线条带进画中去想象、去思考。蒙德里安(Mondrian)则是较为冷静的抽象画家。他从复杂的树干树杈不断地简化抽象,直到剩下平行线和垂直线;画海洋沙滩也是从无数的涟漪波纹不断抽象简化,直至剩下无数的横竖小短线。对他来说,这样的抽象显示了宇宙的原始而基本的结构:水平线和垂直线。他的代表作就是一些横竖线组成的大小方格,再涂以红黄蓝三原色。横竖线和三原色表示了宇宙本质。

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虽然以感性为主,但理性的成分一直就没有脱离过艺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对建筑、雕塑和绘画中的数字比例关系发生极大的兴趣,并且用这种比例关系的和谐作为美的标准。有名的黄金分割率,即长和宽、高和矮的最佳比例为 1: 0.618,人体的标准比例,即人体的高等于人头高的7.5倍或8.5倍,还有对人眼视觉的误差的考虑和计算,都是希腊艺术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们继承希腊艺术中的理性成分,继续发扬光大,又发明了用数字比例来决定的焦点透视原理,以用来表现视觉空间。现代艺术也引进了不少科学新概念。比如立体派先是受到非-欧几里德(Non-Euclidean)几何学的影响,试图在绘画和雕塑中打破传统几何学的三维空间而表现多维视角和视面;后来又同未来派一起接受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的理论,把时间作为第四维空间实践于艺术理论和创作。这两个派别的作品看上去其实很机械,物体形状几乎全是用小块儿的几何形构架在一起,行走的人体如同电影胶片上重复的形象被重复排列,以表现动作和时间。他们自然、也不可能用精确的几何定理去作画,但是却从由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的新的宇宙观得到了灵感和理论支持,由此而创作出了新的艺术和画风。

艺术没有什么神秘的,有感觉就行。艺术也不是科学,不需要硬行去分析。在看完、读完艺术作品后,还是要回到最初的“看”。这时就更是要放松了精神和体力,尽情去享受。这也是对艺术的“悟”的过程。如禅宗所说:在你悟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了之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区别在哪里?是你的认识改变了。悟了之后的山水可能更为丰富,更具有哲理性;或者,它压根儿还是一堆隆起的岩石和一溪流水;或者,它什么都不是:万物皆空。

Friday, February 18, 2011

迟到的纪念 – 追忆导师吴甲丰

>>

吴老是国内研究西洋美术史的前辈。在美术界颇有些名气。这不仅在于他对西方美术的研究介绍有诸多建树,而且还在于他为人耿直、叫真。为第二套简化字改革方案的某些不合理处,他既不是文字专家又不是改革委员会成员,径直跑到文字改革委员会去拍桌子,竟然也把已经登了报的方案拖了下来。三十多年过去,至今再没有见到新的方案出笼。他文革后正儿八经地就收过三个研究生,都是女生,当时还成了一条招人议论的新闻。他不但不在乎这些议论,什么男的女的的,反而来个更邪乎的,给三个女弟子配以文艺复兴三杰的名字,简直象个老顽童。有个去面试的男生挺直腰背坐在他面前的椅子上,双腿叉开双手端放在双膝上,规规矩矩,一句话一个"hi"的架势,令他想起可恶的日本鬼子,自然没有好感了。我由于来自边远的地区,也差点无缘做他的学生。当时研究院要求是边远地区沿铁路线地区的考生才可应考。我恰好就在西去列车的终点城市。

当时考试好像分政治,文艺理论,美术史专业,还有英语。考文艺理论时我发现所有的题目好像都冠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一下就懵了。什么意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只是一个派别吗?怎么这一般的艺术原理和原则也都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了?一生气,就不知道自己乱写了些什么。考完后我觉得这门考砸了,更来气,提笔就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狠狠地抱怨了一顿。后来也居然接到了赴京面试的通知。一见面,吴先生就说,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我纳闷儿他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他自己就先解释起来。他说读了我的信后非常高兴,当时就拿着信去找马列主义研究所的所长,一直找到院党委,在院长所长们那里好好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数落了一通。这倒把我吓了一跳。本来我根本就不懂文艺理论中那么多的名堂,所以才敢胡说八道,没想到他老先生还当真了,闹到院领导那里,这岂不要误了我的上学机会?后来才知道,其实多年来吴老先生自己就一直跟这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叫着劲,院里搞马列的人见了他都要绕着道走,怕跟他辩论。正式入学做了他的学生后,他还时常开心地提起这件事。

专业课考试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一道论述题。主要是构图分析。大意是画出三幅《最后的晚餐》的简单构图,对比论述达芬奇的艺术成就。我当时的脑子里不多不少只有三幅构图,一幅吉兰达约 Ghirlandaio , 一幅Da Vinci,还有一幅丁托莱多Tintoretto 。我当时就在想,这个题出得够专业。

把三张图放在一起对比时,每张作品的特点便一目了然。吉兰达约在构图上继承了文艺复兴早期的传统,大家排排坐吃果果,独独把犹大排除在饭桌的另一边,手里还紧紧捏着那钱袋。这样的安排比较僵硬,图解说明的性质较强。好象人们事先已经知道了谁是叛徒;或是生怕观众辨认不出,单把他挑出来。但是吉兰达约对每个人的相貌个性特征等表现得还是很出色的,并无千人一面的感觉,写实技巧也很高超。然而对比达芬奇的人物安排,吉兰达约的人物显得过于镇静和呆板,每个人似乎都在自己反省或是自问,没有表示出激动的情景和相互之间的交流。

达芬奇也基本是遵循传统,人物一字排开,但做了一个至关紧要的变动:把犹大放回了其他十一使徒之中,甚至让他也表示出惊讶的状态。这样一来,画面里的人物和观众就有了同样一个悬念:到底是谁出卖了基督?达芬奇抓住最有戏剧性的那一刻来展示整个故事情节;他当众宣布:“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群情激奋。使徒们有的惊讶,有的愤怒,有的怀疑,有的自省,有的悲哀,年轻的约翰无奈地闭起眼睛;犹大躲在阴影里也同样惊讶自己如何已经被基督识破。和吉兰达约的使徒们相比,这里的人们激奋到身体都要冲将起来,恨不得马上就把叛徒揪出来。再对比吉兰达约的花园风景的背景,达芬奇的背景设计简约抽象庄重,充满象征意义。正面的三座窗户代表“三圣”,即圣父,圣子,圣灵;正中的窗户上方又有一圆弧形窗饰,正好位于基督头顶的上方,非常巧妙自然地代表了光环。基督本人端坐的身体和摊开的两臂形成一座坚实的金字塔形状,连同房间墙壁还有天花板上方方正正的几何装饰形状稳稳当当地压住了前景中人群的焦虑、躁动、和恐惧;正如临危不惧的基督终将使信徒们明白上帝之子所要为人类做出的牺牲。达芬奇的整个画面构图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之,背景那些比例和谐的建筑线条和几何块面平稳地沿着标准的透视关系集中于基督的头顶之上,体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大师对古典艺术的理解和重现,以单纯的数字比例和几何图形表现出庄重、静穆、和谐的理念。动之,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动作。他们的身体倾斜线既向不同方向发射出去,但又不偏离中心地几波几折地收拢回来;视觉上给观众以动感,同时带来故事内容里人物情感起伏的心理活动。

丁托莱多别开生面,把被人们重复了无数次的一字水平构图推开去,变成了对角线构图。这样的构图增加空间和动感,使画面更像一个大戏台,故事也变得更富有戏剧效果。从此,代表了一个新的艺术风格和时代,即所谓的巴洛克时代。

这道考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后自己作教师时也会常常拿出几幅甚至十几幅不同画家的同一主题作分析比较。

吴老学问做得认真,文章写得漂亮,但不善言谈。他很少讲大道理,就是要让我们多读书、多看作品。他跟我们第一次正式上课就是问我们每人都看过什么书。我的俩师姐师妹都是美术专业出身,张口就说出一串儿。就我最可怜,完全靠自学,完整的一套西洋美术史是一本只有一指厚薄的苏联作家写的简史,其余是大学图书馆里自五十年代以来参差不齐的美术杂志,再就是家里父母留存的一些画册和书籍。当我跟他一一道出我是在谁谁谁写的文章里看到了吉兰达约的最后的晚餐,又是在谁谁谁的文章里看到过丁托来多的最后的晚餐,全是零碎拼凑起来的。吴老被我如实的报告惊得目瞪口呆:你这样的条件怎么敢考研究生?居然还让你考上了!说着便给我写下一张长长的书单。我自然是一通恶补。

吴老常喜欢说“艺术就是要变”。虽然没听他解释过为什么,但我的理解是只有变化,艺术才有生命力。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际解释了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产生。这也是我从导师那里接受来的终生受用的启迪。美术和音乐不同。一首好曲子可以被不同的乐手翻来覆去的演奏百遍千遍,但是一幅画、一尊雕像却只能出现一次,不可重复。这个特性就要求美术家不断地想象和创新。不只是对具体画面的创新,更主要的是对艺术定义的重新认识。毕加索多变的画风,并不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而是从非洲艺术那里获得了新的认识:艺术不只是“再现”,也并非只有一种(写实)的方法来创造;夸张、变形、抽象出来的母题也是艺术,而且更能“表现”出艺术家的意图,其表现力更为直接和强烈。马蒂斯也是在受到非洲原始艺术的启发后才有了“创造艺术”、而不是“再现”现实的概念。他会说“我在画画”,而不再说“我在描绘”。

随吴老学习时,他的小册子“印象派的再认识”刚刚出版两年,在国内影响很大,他自己也比较喜欢。印象派本来不是难理解的东西,只要多看几幅作品,和它前前后后的不同风格比较比较,也就能明白个大概。况且它的明亮艳丽的色彩,很招人喜爱,少有不喜欢的人。但是由于国内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自我封闭以及盲目追随苏联老大哥的文艺理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一般大众根本就见不到什么印象画派的作品,而美术界又理论混乱,跟着老大哥瞎嚷嚷,完全没有搞清楚印象派绘画是个怎么回事就把它定性为反动没落的艺术流派。文革刚过,西方艺术思想开始回潮和重新涌进,对国外那些艺术“新”概念需要重新整理和解释,而吴老则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项工作。这本小册子从光学的、历史的角度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详细解释和说明了这一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产生的历史状况,既澄清了概念,也为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被冤枉、被误解彻底翻了案。不只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就是上一代的美术工作者也都是在他这本小册子出来后才逐渐搞明白了何为印象派绘画。

不过,吴先生也受到时代的局限。由于原始资料的缺乏,他把对印象派的误解归罪于苏联“老大哥”。实际上,首先向印象派发难的是当时法国学院派一位权威的评论家。他对莫奈那些没有清晰明确轮廓线的物体和模糊不定的色点色块完全不能接受,因而讥讽莫奈的画是没有完成的粗俗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且有辱观众;甚至拿莫奈的一幅题为《印象:日升》的作品开涮:“印象,我当然对它有印象了。… 如此的自由,如此自在流畅的功夫。那些还在胚胎期的糊墙纸都要比这幅海景完整”;还说“他们那些印象派们…”等等;由此从反面给了这些画家的画风一个名称。事实上,马奈和莫奈们也的确是在试验如何能够在画面上表现出那些转瞬即逝的光感和视觉印象,而且成功了。人们看到的是海面上太阳刚刚升起时的雾气以及被晨雾遮蔽的模模糊糊的背景,而不是说明图式的房屋、船只、太阳、海水,等等。为了表现光在物体表面的折射效果和光对色彩的影响变化,印象派画家们认识到他们必须放弃传统的实线和固有色,转而用松散模糊的宽笔触来表现被雾气所阻挡的不成直线的光线对物体的显现。这应该说是一种更为写实的方法。但是习惯于完整的轮廓线和光滑的表面的批评家和观众们却不能马上接受。从印象派的第一次画展过后十七年,才有大胆的美国人开始欣赏和购买印象派的画,而且把来美展览的作品全部买光。

在跟吴老学习期间,他正在写一篇有关“有意味的形式”(the significant form) 的研究论文,同时也让我们读几本与其相关的原著,比如贝尔的《艺术论》(Clive Bell:Art),弗瑞的《视觉与设计》(Roger Fry:Vision and Design),贡布里希的《艺术和幻象》(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和阿恩海姆的《艺术和视知觉》(R.Arnheim: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吴先生的文章对贝尔这一在艺术理论界影响极大的提法解释得非常清楚,读者跟着他的解释就能明白其“有意味的形式”是什么意思。“有意味的形式”是现代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对形式在视觉艺术中重要作用的理论阐述。它所要强调的是,在一件作品里,除了情节内容以外,线条和色彩的特殊结合以及它们之间的美妙关系的“有意义的形式”才是视觉艺术中能够引起美感的根本所在。没有形式上的奇妙构思,再好的内容也不过就是在讲故事;感动人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视觉因素。吴老特别结合中国书法来说明贝尔的意思,认为书法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最能贴切地解释“有意味的形式”。书法是典型的点与线的安排和组合。人们欣赏的是它笔划的间架结构、笔墨的浓淡粗细和力度,字形的节奏韵律及气韵;还有不同的体例,如篆、隶、楷、草等等,都是形式美在起主要作用。

吴老对从原文看来的东西从不直接翻译,永远都是自己吃透了以后用平白自然的语言说出来。现在回头再读他的文章,发现这一特点非常明显;对照原文,更发现他的中文用词用语是如何精到地表明英文词句的意思。提到翻译,想起吴老曾专门叫我们三人去他办公室给我们看傅雷写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手稿。当时三联出版社正请吴先生为傅雷的书稿校对,他拿到了真正的原稿,而不是复印件,所以叫了我们同去欣赏。吴先生曾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美专聆听过傅雷先生的讲课,在翻译方面自然是师承傅雷风格,意译而非直译了。

读过二十多年英文原著后,回头看吴老的研究,不得不感叹他做学问的认真和扎实;也感叹自己有幸跟随了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学问精到的导师。愿老师的在天之灵在美的艺术世界继续探索和享受。

Saturday, January 15, 2011

最后一片净土

>

西藏,一直是保留在我心里的一块圣地。说不清哪里来的这份情感。是她的高?她的远?她的蓝天?她的白雪?还是少年时读过的“五彩路”带来的神秘?很多年前,当我带头和几个高中同学要求去藏西北的阿里地区接受再教育时,心中就已经有了对她朦朦胧胧的浪漫向往。

几十年过去,不觉间老之将至,恐怕越往后越没有勇气实现去西藏高原的夙愿,所以决定说干就干,当年就去。

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横穿青藏高原,经过大片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和海拔6839多公尺的唐古拉山口。一路上,韩红的“天路”和李娜的“青藏高原”不停地渲染着气氛、煽动着人们的情绪。我也一路在寻找着心中向往的神圣。

高原上的天似乎更高更蓝。高原的大地更觉远古洪荒。青藏高原上实际并没有很多陡峭险峻的高山,只是整体性地高出海平面很多。开阔,空寂。空气的稀薄连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正是这稀薄的空气把这块大地凝固为永恒的圣地。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早在十九世纪就闻名西方国家。用它的绒毛织出的披肩细软到能拉扯通过一枚妇女的戒指。据说当时就值到2000英镑,只有上流社会的贵妇才能披戴得起。后来中国人知道了它的价值,漫山遍野滥杀滥捕,现在剩到屈指可数的数量!我们渴望透过火车窗口看到那些幸存的小动物。但是它们身上的保护色,让我们愣是错过了很多观赏机会。直到在同车厢一位修筑过这条铁路的师傅指点下,我们才知道如何寻找它们。

荒原上偶尔能看到几只翱翔的鹰鹫。一位从玉树返回的乘客向我们描述了她刚刚在那里参加完的天葬。被葬的是一位当地土生土长的派出所所长,患病去世。当这位所长被喇嘛们大卸无数块后,有人吹起大海螺,刹那间数不清的老鹰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晴空万里的天上,不知如此之多的老鹰来自何方。她说这是她所见最为震撼的一幕。前后不足40分钟,肉体就被吃得干干净净;喇嘛们再把骨头敲碎,再一次吹响海螺,老鹰们再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把骨头渣也吃得干干净净。送葬的人们都说所长生前人缘好,积了德,所以才被神鹰吃得如此干净,连肉体带灵魂全部被带走了。我们没有这样的荣幸去送葬,但是听来的故事已经足够令人起敬了。我们之所以没有看见天上更多的鹰鹫,恐怕它们真就是神鹰,只有好人的灵魂需要上天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才是真正的“天路”。

能走上这条“天路”绝非易事。据说喇嘛教信徒一生中至少要磕一万次长头,要念诵数万次“六字真言”-- 唵(ong)、 嘛(ma)、呢(ni)、叭(bei)、咪(mei)、哞 (hong),才可奢望这样的“天路”历程。在青海的塔尔寺和拉萨的大昭寺周围可以看见很多磕长头的信徒;通往拉萨的沿途也常常遇到成群结伙的磕长头的队伍。在大昭寺前熙熙攘攘的商业八廓街上,我几次碰上一个磕长头的中年男子,高高瘦瘦;前身挂着一张皮质的围裙,两手套着厚厚的木板,目不斜视,一丝不苟地做着举臂、跪、趴、起等一套动作。当我在闲逛中第三次又碰见这位坚韧虔诚的信徒时,眼泪竟夺眶而出。我突然意识到,来到这块地方,我对这些一步步磕着长头来朝拜的信徒的感觉一下从怜悯和好奇升华到敬佩的感动。谁能说他们这是愚昧呢?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一种心灵的展示。

要说这里还有一片净土,那就是人们心灵中留有的不容动摇的信仰。

想到丰子恺在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时说过,人的生活有三种:物质的、艺术的、宗教的。它们又好比三层楼,代表物质、精神、和灵魂。只有孜孜不倦探求人生的究竟、追求灵魂的来源和宇宙的根本的人才会攀登到这第三层高楼来。对大多数虔诚的喇嘛佛教徒来说,这样的解释也许过于理论化。依我看,藏民们有种与生俱来的宗教感,三种生活在他们那里是融合在一起不分上下和前后的。灵魂的归依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和追求;而这种信念正是在这恒古不变的雪山、高原、湖泊,蓝天、白云、彩虹下形成的。

拉萨是主要目的地。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层层递增,红黄白相间。宏伟壮观。有人赞叹:这比天安门宏伟多了。究其原因,不过是就其山形山势建了上去。但其视觉效果却应了美学理论所推崇的崇高感。去的那天下着小雨,却仍然不减游客的兴致,进门处被挤得水泄不通。从进到出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被人拥挤着挪动着步子。夹在其中的感觉?整个一个Sandwich的感觉。

倒是出来往下走时,忽然听到一声响亮奔放的女高音从半山腰什么地方唱出藏语歌曲来。所有的人都精神为之一振,随着歌声寻去;不料山下立刻又有另一女高音应和上面的歌声唱起来,紧接着上上下下都有男声女声和声唱起来。整个布达拉宫墙外的之字形台阶煞那间变成了巨大的合唱团唱台。歌声好听极了。自然、热情、奔放,带着典型的高原嗓音,还有天然的和声技巧。而且,恰是地方。我们一家人的情绪全被调动起来。马上掏出已经塞进包里的各类相机,跑上跑下地寻找歌手录像拍照。看上去这是一队集体来参观的藏族同胞,二十来个人。一个人起头,全体应和,唱满山坡。那地道的高原歌声比起韩红李娜之辈实在高出去不知多少倍;甚至比起才旦卓玛也要更“原声态”。这个偶然碰到的小插曲填补了我们在布达拉宫的所有缺憾。

藏族人民实际上是个单纯而快乐的民族。在大昭寺里我们又意外领略了藏族青年打夯的歌声和有节奏的劳动脚步。大昭寺是拉萨最大的寺庙,信徒香客全去那里拜佛。游览过程中总能听见不远处传来整齐和谐节奏感很强的合唱歌声。实在令人好奇。我们避开人群,顺着歌声找去。原来是一群自愿来寺庙义务劳动的男女青年正在唱夯土号子。院里有一处房屋的屋顶在翻修加固。几十个劳动青年,排成五、六行队,前几排是女生,后几排是男生,每人手里拿一根夯土锤,边唱着歌,边原地踏步似地踏着脚步,边用夯土锤上下捶打着地面;时而女生边唱边往前踏步,然后男生再边唱边踏步跟上来;时而又向后转,男生在前,女生在后;时而大家一起往前走。歌唱也是男女对唱、轮唱、合唱。不夸张地说,这一幕胜过所有的专业舞蹈。LG看得手脚痒痒,忍不住爬上房顶加入劳动大军跳了大半会儿打夯舞。这样愉悦的礼佛和修行方式可以说是一绝。

米拉山口,5013.25公尺,是拉萨通往林芝必经的山口。没有明显的高山反应,反而可以呼吸到清新凉爽的空气。山坡上有一个巨大的经幡帐,花花绿绿,很是鲜艳。来往香客和游客都要买一些大小经幡系在绳索上,寄托自己的祈福。据说高原上的风会把人们的愿望和祈福通过风声传送到佛祖那里去。从这里经过的信徒和香客们还在山坡和路边留下了数不清的玛尼石堆。“玛尼”是梵语祈语中用词。人们用大小石头堆砌起塔状的石堆,作为祈祷的见证,所以叫玛尼石。经过石堆的人都会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摞在上面。很多石堆因此变得原来越大。

来到高原才知道,原来高原上有很多的湖泊,都叫什么什么“错”。比如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措,等等,都被藏民视为圣湖。我们去了好几个“错”,最喜爱的是羊卓雍错。天然无华,优美静谧,蓝宝石般晶莹透明的湖水,衬上湖边的青山绿地,悠悠的羊群,美丽圣洁得就象仙境。我在那里流连忘返,情愿永生永世留住在那仙境里。

可是就在这个圣洁的湖边,却看见了游客到处乱扔的塑料瓶和一拉罐,令人不堪忍受。在阻挡两个扔罐的人失败后(他们永远比你有理),我发誓来年带女儿重返羊卓雍错,就去捡垃圾。良心让我不能眼看着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也被人类践踏蹂躏完。

江孜古堡,号称“小布达拉宫”,和拉萨的布达拉宫设计一样,雄踞山顶,只是略小一号。这里不仅有一段藏族英雄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军的故事,它的建筑本身就非常值得到此一游。古堡建在整座山崖峭壁上,周围都是平原,一副居高临下、桀骜独立的架势。它和山石契合的如此之好,就象是从山石中自然长出来的建筑。红白两色相间的城墙房屋错落有致;蜿蜒曲折的线条顺着带点暖色的山坡盘踞大半个山头。令人赞叹设计师的大胆和巧妙。

高原上的霓虹成为我另一个愉快的收获。记不清多少次,五、六次?七、八次?在淡绿色的大地和灰蓝色的天空之间,完完整整地呈现出双层的霓和虹。虹在内圈,从外向里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带;而霓在虹的外圈上方,颜色排列正好相反,从里向外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难怪藏民有着深厚而虔诚的宗教信仰。高原上美丽神秘的自然景象从古到今向他们展示着不可莫测、无法探究的天上,地下,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来到“(在)那遥远的地方”。可惜这里已经没有了那令人“回头留恋地张望的”的帐房,更没有了那有着“美丽动人的眼睛”和穿着“美丽金边的衣裳”的牧羊姑娘。令人万分惆怅。不远处,一座现代化城市;路边,一个俗不可耐的涂着假金粉的牧羊女铜像。我没有买票进去,甚至再也不想回头张望。

在青海,我们意外地被朋友带到了当今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这里看上去很象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一座孤立的小村庄坐落在一座不很大的平顶山上。周围有不很高的群山包围,除了大片整齐的梯田间夹着小块儿开着灿烂的油菜花的地面,再没有其他人为做作的迹象。我不是信徒,也不是崇拜者,有幸来到这个特殊的地方,自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甚至立刻喜欢上了这里。自达赖出走之后,这里大门紧闭,门前一直挂着“育才”“育英小学”之类的牌子。1980年代,情况似有缓和,政府资助把整个院落重新翻修。请来的建筑设计师看样子比较懂行,所有房屋从结构到表面都采用旧物或仿古材料,感觉还不错。只可惜双方突然又翻了脸,所有相关工程噶然停止,资金全部撤回。负责看管院子的是达赖姨表侄夫妻俩。没有了资助,也不允许对外开放,老两口尽自己全部所能维持这里的一切。前院一进门右前方的一间灶房是达赖的出生地。藏族习俗是不允许在正屋正院里生孩子。我们去时正碰上几个当地藏民在那里朝拜,便也跟着拜了一圈。

从人道主义来讲,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他圆寂之前让他回一次家乡呢?我不知该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只有念诵:唵、嘛、呢、呗、咪、吽、唵、嘛、呢、呗、咪、吽、唵、嘛、呢、呗、咪、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