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9, 2009

巴海古丽


上初中时,班里有个维族女同学,叫巴海古丽,“春天的花”的意思。她告诉了我维族姑娘无数条小辫子的秘密。其实不是无数条,而是长几岁梳几根。一般梳不到二十条姑娘就该出嫁了。出嫁以后就永久性地梳两条辫子。她还告诉我,那么多小辫儿其实也不用天天梳。精心梳一次以后在头发上抹上桃树胶,等胶干了以后再揉一揉,发辫就会油光发亮,整齐不乱。这样可以保持很多天。巴海比我大两、三岁,初中毕业后就结婚了。辫子好象只梳到十六、七根。

突然有一天,巴海也成了妈妈的画中人。

说来话长。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时路过和田(于阗),听说并记录了一段美丽的“桑蚕公主”的故事:

于阗国以前没有桑蚕,而东国有。但东国“秘而不赐,严敕关防”,不准桑、蚕种子出关。于是,于阗王向东国公主求婚,得到东国国王同意。迎娶公主时,于阗国使者特意暗示公主:于阗素无桑蚕丝绵,公主可自带一些。公主深知敕令,便把桑、蚕种子藏在发辫帽饰里,安全地带出了关口。

二十世纪初,斯坦因在和田挖出了一块唐代的木版画,上面也描画着桑蚕公主的故事。

原来,和田很久以来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段上的丝都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续巩固发展和田的丝织业,和田建立了国营丝绸厂;不仅从江南丝绸古都苏州和无锡调来大量技术人员,而且送和田的工人去江南学习。巴海古丽的妈妈和其他几十个和田姑娘就这样成了东去取经的桑蚕姑娘。虽然巴海的妈妈当时已经怀有身孕,为了不影响去学习,就瞒过了组织。后来在苏州生下了巴海。由于工作学习的紧张和水土不服,巴海的妈妈没有奶水喂她。车间里的一位汉族师傅正好也生过孩子不久,就把巴海抱来一块儿喂养,直到巴海和妈妈离开苏州。

若干年后,师傅的一个儿子去新疆支边,碰巧来到了和田。师傅没忘让儿子打听一下巴海。但是巴海的妈妈早已离开和田丝厂去了喀什,没有留下地址。又过了若干年,报社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件事,邀了我妈妈一起做调查报导。在他们的百般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巴海的妈妈和巴海。原来巴海没有跟她妈妈去喀什,而是留在了和田的姥姥家。

当记者和我妈妈在学校我们班上找到巴海时,妈妈嗔怪地说:“怎么搞的,这小姑娘老来我家,就在眼皮儿底下转,还害得我们天南海北地跑了个遍。” 其实巴海也完全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段苏州情缘。巴海和苏州哥哥见面时,都很激动、又都很拘谨,俩人都不知该说什么。可以想象,这样真实动人又曲折巧合的故事,自然成为妈妈长篇连环画的素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